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着重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的高校,需要对此发挥基础且重要的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年的探索与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以岗位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简称“创专融合”)为重点,从课程融合、师资融合、平台融合方面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创专融合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挖掘专业课程“双创”教育资源、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推进学生创专融合素养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对实现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能给学校推行的创专融合改革行动提供理念上的指导,笔者首次提出并系统建构了全新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该理念将创业的内涵加以扩展,不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倡全体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开创新的事业,同时主张把创业与就业看成是可以兼容的出路,从而创造性地拓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搭建了学理上的逻辑接口。
一方面,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把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创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两个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紧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创业类通识课程培育、专业类创业课程创新与渗透以及岗位创业实践教学衔接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构建,从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这一理念正是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中并以此为载体的一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旨在培养人的岗位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实践将有利于突破传统单一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片面性,也为提高全体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层次和质量提供最现实的可行性。
以岗位创业教育理论为牵引,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从学院改革、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改革,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岗位胜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既通专业又乐创业的岗位创业型人才。
2.分层递进,机制创新:形成“全校-专业-试点班”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以学科、区域、政策、校友等优势为驱动的“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分层递进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以校长牵头,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教务、学工、科技园等多方联动机制;二是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全过程-非标准答案”成果动态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创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的实践协调机制。
3.多方载体,互通链条:构建“大生态”创新创业新体系
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推动高校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核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集成人才、技术、商业、市场等功能,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逐步形成“一学院、一中心、五载体”的建设格局,即“一个创业学院、一个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大学生创业园、I · STAR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中心)、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密码技术产业加速器”五大创新创业载体。各载体和各科研机构及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化平台相互协同,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为核心枢纽的“多载体、全链条、大生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杭州师范大学以岗位创业为理论指导,坚持创专融合,也由此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成为了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学校具体的实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