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2021/11/28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着重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的高校,需要对此发挥基础且重要的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年的探索与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以岗位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简称“创专融合”)为重点,从课程融合、师资融合、平台融合方面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创专融合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挖掘专业课程“双创”教育资源、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推进学生创专融合素养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对实现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能给学校推行的创专融合改革行动提供理念上的指导,笔者首次提出并系统建构了全新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该理念将创业的内涵加以扩展,不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倡全体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开创新的事业,同时主张把创业与就业看成是可以兼容的出路,从而创造性地拓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搭建了学理上的逻辑接口。


一方面,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把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创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两个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紧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创业类通识课程培育、专业类创业课程创新与渗透以及岗位创业实践教学衔接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构建,从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这一理念正是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中并以此为载体的一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旨在培养人的岗位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实践将有利于突破传统单一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片面性,也为提高全体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层次和质量提供最现实的可行性。

以岗位创业教育理论为牵引,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从学院改革、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改革,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岗位胜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既通专业又乐创业的岗位创业型人才。


2.分层递进,机制创新:形成“全校-专业-试点班”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以学科、区域、政策、校友等优势为驱动的“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分层递进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以校长牵头,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教务、学工、科技园等多方联动机制;二是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全过程-非标准答案”成果动态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创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的实践协调机制。


3.多方载体,互通链条:构建“大生态”创新创业新体系

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推动高校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核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集成人才、技术、商业、市场等功能,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逐步形成“一学院、一中心、五载体”的建设格局,即“一个创业学院、一个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大学生创业园、I · STAR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中心)、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密码技术产业加速器”五大创新创业载体。各载体和各科研机构及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化平台相互协同,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为核心枢纽的“多载体、全链条、大生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杭州师范大学以岗位创业为理论指导,坚持创专融合,也由此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成为了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学校具体的实践如下:

1.课程融合

    构建“通识平台课+嵌入式专业课+行业精英课程”三层级、多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必修课和专业类创业选修课程群。以创业学院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分层分级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业基础》等基础必修课程;《互联网金融创业》等创业类特色课程以及《环保产业创业导论》《创业与知识产权》等专业嵌入式创新创业课程群共112门。开设创新创业特色定制课程(启创班、精英班、双创提升班等)。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专业知识 + 创业管理”的岗位创业类融合课程。开设数字金融、新经济等课程群,推广“一课程群一岗位”等改革措施,促进课程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设置数字经济创新、金融信息服务实验区等7个创新创业试点专业或方向,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各环节全面融入基于岗位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2.师资融合

     推进“校内师资+行业师资”建设。出台《杭州师范大学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施办法》,定期选送青年教师“进企入园”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双师双能型”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企业家校友会”,遴选150余名创业实务导师,建立创业导师库。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高管担任创业教师。


推进“创业师资+专业师资”建设。注重对教师的认知培养,提高教师对创专融合教育的内涵式育人和体验式认知,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体系中,塑造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理念。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由具备专业学科背景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打造“创专融合”复合型师资队伍。吸引各学院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当中,通过多种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思维、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思维”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深度学习能力。


3.平台融合

    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平台,重点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出台《中共杭州师范大学委员会、杭州师范大学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杭州师范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等文件,通过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全校师生到科技园创新创业。科技园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建立了创业学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近三年来,培育本校学生创业企业50家,创造大学生就业岗位近1300个,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


    持续优化创专融合平台,融合“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双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相衔接;二是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创新教育,深化创专融合,探索创新引领创业的教育模式;三是实施应用型人才质量提升计划,结合专业、分类推进,确立阿里巴巴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四是建立了图书文献数字资源共享室,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学校各类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共享;五是搭建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科技园在园企业230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超过400家,毕业企业88家,申报发明专利300余项。园区现有海外归国人员89人,高层次人才52人,在园企业累计知识产权申请数1400余项,授权1000余项。


个人简介


   


黄兆信,浙江省特级专家,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率先提出“岗位创业教育”新理念。多年来,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教育研究》发表14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和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共18项,其中教育部科研成果奖6项(一等奖2项)、浙江省人民政府成果奖12项(一等奖4项);出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重点项目3项);成果要报被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8份,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成果要报》采纳2项,并负责牵头起草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