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部: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引导我校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树立远大理想,在创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涌现,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现决定举办“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以下简称“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校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负责校赛的统筹、协调工作。学校副校长张学建任大赛组委会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院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为大赛组委会成员。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校赛的各项工作以及邀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往届国赛省赛评委、行业资深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组成校赛专家组,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和培育工作。
二、参赛对象要求
本次校赛面向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具有国际国内双学籍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国际赛道)。参赛人须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必须确定项目负责人1人,由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位参赛人员最多只能担任一个项目负责人,但可以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参与项目不超过3个)。跨校组建团队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我校学生或毕业生担任。
三、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院,且代表的参赛学院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四、比赛赛制
校赛采取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和学校决赛三级赛制。学院初赛由各学院自行组织路演答辩,学院专家组进行评审;学校复赛由专家组成员进行文本评审+网络评审;学校决赛采取线下+线上路演答辩的形式,由校赛专家组成员进行评审。
五、赛道组别
本届校赛计划分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萌芽赛道,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所有参赛项目均需填写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赛承诺书(附件8)。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的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本科生组
(1)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2.研究生组
(1)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时代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命题赛道
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产业命题赛道分为征集命题、命题发布、参赛报名三个阶段,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国际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进行报名。校企对接具体流程及网站操作手册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下载查看。
六、赛程安排
(一)项目挖掘和培育(3月25日—4月14日)
本阶段主要进行宣传动员、组建团队,走访、挖掘和培育项目,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培训研讨,撰写项目文本。
(二)学院初赛(4月15日—4月21日)
各院部组织参赛团队报名后,对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查,举办学院初赛,初赛结束后按赛道组别整合《学院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3)及相关材料(商业计划书、PPT),填写《师生创新团队汇总表》(附件4)、《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情况统计表》(附件5)、《在校学生自主创业信息统计表》(附件6),于4月21日前将电子版材料发送到双创学院工作邮箱:jljzdxdczx@126.com。
(三)学校复赛(4月22日—5月12日)
复赛采取文本评审+网络评审的方式,由校赛专家组成员根据评分参考细则针对参赛团队的商业计划书、PPT进行评审,择优选拔项目入围校赛决赛。
(四)学校决赛(5月13日—5月30日)
1.学校决赛采取线下+线上路演答辩的形式,由校赛专家组成员分赛道进行评审排位。
2.参赛项目(含毕业5年内校友项目)如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经过审核可直接进入学校决赛:
(1)参赛项目已注册公司并获得一轮或多轮融资;
(2)运营项目团队已注册公司,有较好的运营模式和商业前景,且年营收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3)项目技术在该领域为世界领先或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4)项目技术所应用领域为目前国内外市场空白。
3.学校决赛前若需调整团队人员,请填写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团队成员变更申请表(附件7),并及时报送大赛组委会。
(五)省赛集训(6月3日—吉林省省赛前)
省教育厅公布评审结果,确定各高校参加省赛项目数后,学校将对参赛项目进行2-3轮专题培训会,期间还将聘请国赛、省赛评委专家对重点项目进行多轮次、一对一辅导,提升竞赛项目质量。
(四)萌芽赛道
引导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紧密融合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思路,具有可预见的应用性与成长性。
七、评审规则
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附件1)。
八、奖项奖励
(一)奖项设定
校赛设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4个单项奖。
(二)奖励政策
1.获得校赛金奖、银奖的项目可择优优先立项为下一年度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校赛铜奖的项目的项目可择优优先立项为下一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校赛金奖的项目可直接申请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
2.所有进入校赛决赛的项目将推荐参加吉林省省赛,并纳入学校竞赛项目库,学校将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资源对接和资金支持。
九、组织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体现了中央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强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我国目前最高层次、最高水准的创新创业类大赛和全球最大最好的路演平台,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将高校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等高效地结合了起来,是落实中央这一最新部署的有力举措。
(一)全面宣传与动员: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每位学生都充分了解赛事信息。同时,应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为参赛学生创造良好的备赛环境。
(二)项目发掘与培育:深入挖掘与本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创新项目,注重跨学科合作,从多角度、多维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1至2个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重点项目,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
(三)资源库建设与辅导:建议各学院建立项目库和专家库,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对重点项目进行专业辅导,为参赛项目提供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四)持续跟踪与优化:建议实施项目跟踪机制,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确保项目质量与时俱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激励与成果分享:建议设立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参与动力。同时,通过学院媒体平台分享优秀项目和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十、联系方式
(一)校赛工作办公室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联系人:郭柏希、于波;
联系电话:8456-6153;
办公地点:公共教学馆C302;
工作邮箱:jljzdxdczx@126.com。
(二)有关赛事咨询、政策解读、信息反馈、问题答疑、交流组队等,可加入学校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官方QQ群:1039239147。详细附件请点击双创学院官网(https://dachuang.jlju.edu.cn/)下载。
附件:1.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
2.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院参赛
项目数量分配表
3.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院项目
推荐汇总表
4.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师生创新
团队汇总表
5.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生创新
创业成果情况统计表
6.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在校学生
自主创业信息统计表
7.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团队成员
变更申请表
8.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赛承诺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202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