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竹筠,研究员,现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20-2023国创计划专家组成员,广东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北航校长助理7年(协助校长分管科技开发、科技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广州岭南集团总经理、岭南控股(SZ.000524)董事长、长期从事创业教育和大型企业集团创业管理实操,主编了《创业实务指南》教材,2004年主编出版了《创业风险》等教材专著3本,2021年获得广东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
Q:您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结缘的?
因特殊的人生工作与和学习经历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管理实践接下了不解之缘。自1992年起从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管理北航出资的企业,1998年我主持申请到北京市一笔经费,邀请了硅谷DynaTech孵化期公司创始人柯如甦先生一行三人到北航,系统引进了创业初期孵化期概念以及运作管理,对北京高校有关老师进行了两天的实务培训。1999年4月成立的北航天汇孵化公司(仍然在运作)是北京工商局第一次允许使用“孵化器”一词注册到公司中,北京是首例,在科技大类里创立了科技孵化器分类。2000.7-2001.7北航推荐我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领前仁斯里尔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留学一年,获创业管理理学硕士。2001年8月在北京铁道宾馆参加教育部暑期工作会时,北航沈士团校长带领我向时任吕福源部长就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作了口头汇报,建议成立创业教育教指委。同年12月策划成立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2003—2004年期间,曾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劳动就业”、“激情创业”等栏目录制系列节目,主编了《创业实务指南》和《创业风险》系列丛书,翻译了《美国的创业教育》;2004年12月受教育部委托带高校领导、专家、学者16人组成的代表团到美国专程考察创业教育,访问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缔诺分校、哈佛大学、百森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仁斯里尔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7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心或学院;2001-2015的15年间,为北航3届本科生、北航3届MBA、中山大学管理学院11届MBA、广财大4届MBA开设《创业学》/《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此期间还为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策划了的教育部创业教育师资前5期培训班。2005-2019年在广州岭南集团任高管期间系统地实践了所学到的大型机构创业理论。
Q:您如何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各高校也出台了比国际同类大学更为优惠、极具竞争性的奖励政策。尽管如此,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差强人意。我认为,在启动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开发项目时,即应从创业者的角度借助创业学中的商业计划书,评估商机,组建团队,匹配资源与科技研发项目对接,追求项目创业落地,实现专创融合。
(一)商业计划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管理工具。
通过商业计划书对技术成果转化带来的商机,以及由此需要匹配的资源和团队,做出定性和定量的研判,回答两个问题: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所需的各种资源(含资金)以及获得经济回报的途径。用好一个模型:商业计划书=(商机+团队+资源)X利润,详细分析某项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所能带来的商机,需配置的资源,组建复合型团队,实现市场价值回报最大化。
(二)评估商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起点。
商机是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市场中现有企业留下的空缺,表现为需求的产生与满足的方式上在时间、地点、运营、数量、对象的不平衡状态,具有吸引力强、持久性和适时性等特征。商业计划书中的营销分析、财务预估分析、利本量盈亏平衡深度分析有助于区分商机和单纯创意。用商业计划书的精准分析克服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局限于简单推介科技成果自话自说的短板。
(三)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复合团队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
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复合团队逐步淘汰传统的课题组长负责制。由项目经理组建的团队,更关注启动科技研发到实现市场价值,从样品到商品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管理,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采取并行管理的方式替代以往传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耗时费力低效的串行管理方式,按照项目矩阵,全程综合统筹各种资源与要素,持续优化迭代用好商业计划书,方能提高成果转化率。
(四)持续获取资源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支撑。
根据商业计划书针对转化科技成果产品寿命期所涉及的,行业业态研判、商机及其挖掘策略、市场预测、竞争优势及核心能力、盈利回报、复合团队构成、所需资源等等因素,深入分析后,列出项目诊断清单,低成本甚至免费获得大学所在区域的附近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大学科技园中(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培训和优惠政策)的创新创业资源,助推项目落地。
Q:您能分享下贵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么?
(一)“政校行企”多方合力,形成“制教学研效”人才培养体系。
强强联合“政校行企”等多方力量,特别与轨道交通行业的企业互动,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将“思创、专创、科创”高度融合,实施“菁苗”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性提出“制教学研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校内外导师的培训、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实施4种教学方法改革等。
(二)瞄准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需求,搭建“专创融合”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组建轨道行业为背景的铁路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瞄准行业需求,与轨道交通行业技术人员一起,组建创新创业直通车,搭建“创新工作室+创新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将学生“专业学习+大赛培育+科学研究+双创培训”等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形成师生“专创融合”的生态环境。
(三)紧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四位一体”教学方法。
紧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菁苗”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启蒙+进阶+实践+转化”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方法,通过“点子-作品-产品-商品”的系列化培养,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针对高职学生2-3年学制的特点,制订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
(四)服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为全国贡献职业院校的力量。
2021年11月3-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高峰论坛由我校主办。本次大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旨在突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在“人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链接创新创业创造元素,着力于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呈现8个“首次”:首次会议地点选在华南地区;首次由高职院校主办;首次设立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论坛;首次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管理分设2个论坛;首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首次设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首次5个院士同时参会;首次线上线下点播率超110万人次。
Q:您认为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何相互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创业赋能以及企业家精神释放高度关联,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种赋能和释放的必要手段。正如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高峰论坛所讲:“十三五”期间,广州构建了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建成了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二;“十四五”期间,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
广州是一个极具创新创业创造魅力的千年商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教育高地。“要创业到广州,要创新来广州”。职业教育需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创新力和创造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技术力量、资金保障、人才队伍,促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服务好地方发展。
信息来源:创新创业教育分会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