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赛道全国总决赛获奖项目展示
2022/07/29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推广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典型经验,展示新时代青年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深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赛组委会委托南昌大学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示交流中心组织开展 “七个一百”系列活动。现推出“七个一百” 红旅项目案例系列报道,通过报道优秀红旅项目案例,展示中国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创新创业风采。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红旗智援博士团

参赛届别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中国海洋大学

核心成员马贝、田琳玉、许玉晨、张紫怡、赵晶晶、付甜甜、康焱、李俊彦、张莹、朱田雨、阴晓江、张涛、李凤轩、刘通、张凯强、黄杰斯

指导教师薛清元、王舰、马冬冬、温海深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

1

红旅项目案例

红旗智援博士团

2016年,刚入学的马贝博士在调研中发现,曾用小米供养革命胜利、素有“红色小延安”之称的德州乐陵竟然还有农户吃不饱、穿不暖……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他立志运用所学帮助老区改变现状。不久,马贝、陈琦和张莹三位博士党员再次奔赴乐陵,提出了成立“枣树集中管理专业合作社”的方案,被当地政府采纳。高校科研成果能在老区落地转化,这让他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当年,三位博士倡导成立红旗智援博士团,自主研发“多维贫困因子介入诊断术”,挖掘贫困地关键致贫因素,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同时号召全国大学生依托高校智力优势,开展精准帮扶,将学术研究、成长发展置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格局中。

2017年,学校同意将党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批准成立红旗智援博士团党支部,与扶贫地党组织进行“1+1共建”,把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实践能力与弘扬革命精神、服务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红旗智援博士不断完善以党建为引领、以产学研转化为手段、以青年志愿实践为路径、以红色宣讲为传播载体的“党建+扶贫”新模式。

学以致用,助力脱贫攻坚

红旗智援博士团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贫困老区制定脱贫方案。

红色革命老区、山东省财政困难县临沂蒙阴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定点帮扶县,当地盛产黄金桃。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农户不善营销,桃子销量有限。博士团通过实地调研,联系了三支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山东省商业实训大赛,吸引48支高校团队,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农户销售黄金桃7885斤,产生经济价值11.3万余元。黄金桃销量较农户自运营增长了三倍,极大提升了黄金桃的品牌知名度。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山东乐陵的金丝小枣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种植人群老龄化、劳动力大量流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2017年起,红旗智援博士团协助乐陵朱集镇政府建立农业合作社107个,帮助503户贫困户、1131名贫困人员成功脱贫;搭建“市—镇—村”三级党组织联动电商培训体系,开展电商培训23次,培训电商专业人才120余人,发展200多家线上商家;连续四年帮扶当地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设计、拓展销售渠道,累积销售35万余斤枣产品,帮助枣农增收53万余元。

近三年,红旗智援博士团从红色老区走向蓝色渔村、绿色草原。在临沂莒南,建立茶产品营销网络,推动学校设立20万扶贫专项基金,打造莒南县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品牌;为东营利津引入耐盐碱花鲈培育技术,帮助刁口乡花鲈养殖面积由112亩增长到260亩,助力全县形成每年2100万尾花鲈鱼育苗规模;在内蒙古乌兰布统,围绕特色民宿及旅游信息化建设,帮扶改善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冬季旅游产品。

抗疫扶贫,践行使命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也未能阻挡红旗智援博士团脱贫攻坚的步伐。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绿春是教育部的定点帮扶县,种植产业条件优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红旗智援博士团结合疫情实际,将扶贫工作从线下转到线上,在2月底便开启了对绿春的线上“问诊”。通过微商营销、抖音直播等方式为当地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举办博士直播带货活动,三个晚上成交订单398单,销售金额逾十万元。

随后,红旗智援博士团发起“践商研学 智援绿春”倡议,举办“智营销大赛”和“旅游DIY大赛”,号召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20所高校的1341名师生,通过微商营销等方式为云南绿春销售105万元的滞销农产品,发布旅游公益广告播放量达29.8万次,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扶贫工作中,助力绿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红旗智援博士团整合校内资源,推动学校设立共计40万的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云南绿春特色产品交易平台建设与精准营销策略设计》《绿春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与营销、旅游专业专家一起进行科技服务,为绿春开拓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蓝图。

红色宣讲,传承革命精神

在帮扶蒙阴的过程中,红旗智援博士团成员对勇于创新的“桃”宝达人牛大姐感到钦佩,被一心为民的村支书王书记所感动,为只有初中学历却紧跟时代潮流的蒙阴电商李大叔所激励。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大家感受到的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开拓奋进的沂蒙精神。在受到思想洗礼的同时,大家想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让扶贫筑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带动更多青年学子投身扶贫实践。自2017年以来,红旗智援博士团先后在全国13个省份进行红色宣讲百余场,覆盖上万名青年学生。


2021年6月,红旗智援博士团联合海鸥剧社精心编创推出红色扶贫舞台剧《心系山海皆可平》,该剧以中国海洋大学红旗智援博士团为代表的中国海大青年学子爱国力行、智援扶贫事迹为创作蓝本,呈现了海大师生学以砺能、研以致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助力红色革命老区山东乐陵、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绿春脱贫摘帽的扶贫故事。展现了中国海大青年学子牢记总书记嘱托,肩负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扎根沃土坚持知行合一,响应国家号召,将专业所学应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激励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020年12月,红旗智援博士团联系34所高校的49支博士团队成立“博士智援”高校联盟,引领更多高校党员和有志青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扶贫处吴延磊处长给予高度评价。

几年来,红旗智援博士团荣获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获评“山东省青年担当好团队”,红旗智援博士团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12家国家级媒体,山东教育电视台、齐鲁网等10家省级媒体,德州日报、乐陵市新闻频道等12家市县级媒体对博士团事迹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其中新华社报道单日浏览量超过110万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博士团成员通过“体验式思政课”,思想认识深受洗礼,他们说:“只有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农民的真正需求,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农民带来切实福利,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术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应有的使命担当。”


回首扶贫路,风雨与感动同在。红旗智援博士团驻扎革命老区,只为改变当地贫困现状,坚持学以致用,只为践行无悔的青春使命。未来,红旗智援博士团将会再接再厉,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红色宣讲、智援联盟汇聚高校科研力量,号召更多新时代青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红传航道:乡村红色文化一体化开发服务者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福建师范大学

核心成员梁珊珊、魏倩怡、张逸凡、孙巧真、邹晨鑫

指导教师张兆文、杨建义、吴伟珍、苏剑、蒲鑫源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2

红旅项目案例

红传航道

红传航道以“传播红色文化、振兴红色乡村”为目标,致力于乡村红色文化一体化开发,通过深度挖掘红色乡村的丰富资源,实现文化兴村、经济强村的目标。团队成员在深入红色乡村,寻找合适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红色课程,增强红色乡村村民及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效扩充红色乡村讲解员队伍。同时,开展红色公益课堂,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为了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升级,制作红色系列视频,并搭建融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宣传红色乡村。团队还为红色乡村设计定制化的品牌形象,提升红色乡村的知名度,并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助力农民增收。

成立“红传”队伍,培养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红传航道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项目以“传播红色文化,助力教育扶贫”为目标,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和师资优势,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将现代智慧成果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之中,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转变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力求让红色文化成为一种潮流。

在前期的探索中,团队取得了一些成果。开发了红色故事漫画62套、创意文化产品27类,建成古田会议等5个数字化场景,同时与古田会议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并持续供给网络文创产品。与5个革命老区、80余所院校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走访上百所中小学并开展公益性课堂513次,受益学生达14万人。

为了让红色文化传导对象更明确、更精准,团队不断更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思路,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背景下,促进红色乡村的经济发展成为项目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项目组进行了产品升级,以乡村红色文化一体化开发服务商为宗旨,立足前期基础,聚焦红色乡村,以分享红色文化砥砺初心,用红色文化为乡村赋能。

打造“红传”模式,成为乡村红色文化一体化服务商

团队挖掘整合岭路乡红色资源,开发了以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为主线的三大课程体系501套,并依据培养对象差异开发了讲解员版与中小学版。通过开发红色课程、培训讲解员,以课程的形式加强内容的趣味性,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播培育从抽象向日常生活化的转化,既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层游客的需求,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同时还扩充了红色乡村对外宣传的队伍,帮助当地走出传播红色文化的困境。为了使红色文化更可知可感,团队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对岭路乡相关红色文化进行可视化升级,创设小红军的形象IP,相关系列表情包5套在腾讯上线,制作包括42部MG动画、37部VR等在内的红色视频,拍摄152个景点介绍视频,借助视频的方式对红色景点进行介绍,使岭路乡的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吸引力,推动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

团队以岭路乡的特色农产品为主,融合当下“时尚”,对其4款农产品进行包装的设计改造,助力村民增收。同时研发实用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创产品,创新红色文化的载体,使红色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深化红色记忆,活化革命文物,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能源,有效实现了以红色元素助力红色乡村脱贫致富。

依托“红传”平台,促进红色资源挖掘整合与传播应用

为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探寻新思路和新方向,团队积极构建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在内的融媒体矩阵,将声音、图片、文字利用社交互动贴近群众,突出红色乡村叙事内容的生活化和网络化视角,为红色文化传播、红色乡村的宣传与推介搭建平台,形成红色乡村文化传播的多元渠道。

其中,“红传航道”微信公众号自设立以来,始终聚焦福建党史事件、红色资源及革命先辈的宣讲,疏通红色文化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堵点,构造全链条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努力使红色文化大餐成为“营养大餐”“可口套餐”“大众口粮”,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激发“红传”活力,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三创基地的落地

为了更好地帮助落后红色乡村发展,项目加强与政府合作,引进企业资金,落地红传航道红色文化教育三创基地,采用新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经济新能源,实现传播红色文化与振兴红色乡村同频共振。项目在永泰县岭路乡成功落地了福建师范大学红传航道红色文化教育三创基地,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通过资源整合,将产业、人才、创新通过三创基地进行合作,布局新产业带动,利用互联网助力,引进高校人才协作,借助岭路乡党委政府、福建青云山御温泉酒店、福建师范大学红传航道团队的各自优势,为岭路乡融入新元素,使其焕发新活力,为红色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迈向2021年,红传航道将始终秉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三创基地,在引起社会关注为当地带来人气的同时,有利于深入产业振兴与红色乡村建设工作,优化业务模式,利用专业所学,开发系列产品,惠及更多红色乡村村民,成为福建省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供给商,用乡村梦实现青春梦。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海蟹富盐碱——全球首创内陆盐碱地海洋牧场开拓者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宁波大学

核心成员秦康翔、张元博、章晶晶、孙振南、麻晓蝶、陈益、姚宏志、李幸

指导教师王欢、王春琳、母昌考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

3

红旅项目案例

海蟹富盐碱

作为全球首创的盐碱地青蟹养殖团队,宁波大学“海蟹富盐碱”团队成功攻克了盐碱地青蟹养殖的技术难题,构建了以苗种淡化、中间培育、运输、水质调控等技术为主的内陆盐碱地青蟹养殖技术体系。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河南、宁夏、内蒙多家农民养殖户家中进行推广示范,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拟穴青蟹养殖技术指导与服务,项目成果得到专家、政府、蟹农的一致好评,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官方媒体争相报道。在养殖过程中,团队一方面助力河南省诸多农户成功脱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青蟹养殖成功利用盐碱地环境,变废为宝。

陆上行蟹,想法萌芽

团队成员的家乡河南具有大量的盐碱地。据统计,河南拥有高达150万亩的盐碱地,阻碍了当地农民耕种,为当地农户带来困扰。多年来,人们在盐碱地尝试过多种种植和养殖模式,均未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


青蟹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营养丰富,口感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我国能够用于青蟹养殖的海域面积较小,开发远海养殖区的成本又过于高昂,青蟹供求矛盾尖锐,价格不断飙升。


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盐碱地与海水都具有盐碱性,但是其盐碱离子组成不同。专攻甲壳类水产养殖研究的团队成员由此想到:能否利用这一共性,变废为宝,在内陆盐碱地上进行高价值青蟹的养殖,从而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呢?这个设想得到了学校、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这个科技助农团队应运而生。

南蟹北养,技术攻关

在盐碱地上进行青蟹养殖有着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沿海地区相比,在河南盐碱地养殖青蟹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首先,当地地租廉价,劳动力成本低。其次,由于盐碱地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它成为天然的沙滤池,无需大排大换,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治病微生物的爆发。

但是实现青蟹陆养所要解决的技术难关像一座座大山,挡住了团队成员的道路。在真正实验的时候,团队发现难度超乎想象。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团队付出4年心血,逐一攻克三大难关。

第一关是适应盐碱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从生理生化、基因水平、代谢水平三方面进行分析,证实碳酸酐酶、Na+/K+-ATP酶、牛磺酸转运体基因及牛磺酸发挥关键作用。首次系统揭示了青蟹适应低盐盐碱地的分子机制,掌握让青蟹移植盐碱地的“金钥匙”,以此为基础进行大量的苗种适应内陆低盐研究实验,分析获得青蟹适应盐碱的关键核心机制。

第二关是盐碱地蟹苗高效淡化技术的开发。团队对苗种驯化的发育史进行探索,深入探索苗种驯化的最佳理化条件,首次开发出盐控驯化梯度流程,确定水质调节指标及关键诱导剂成分配比,育成具备耐低盐盐碱水环境的优质蟹苗。目前,团队可以在54小时内,将蟹苗直接淡化到千分之一,并有效提高驯化成活率至98.31%,这是现今全球海蟹驯化领域的最好成绩。该技术的建立,解决了苗种的供应问题。

第三关是离子调控和水质调节技术的开发。盐碱地水土调节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团队选取具代表性的河南兰考盐碱地作为突破口,确定盐碱地青蟹正常生长的关键离子比例和需求量,最终制定出性价比最高的水土改良方案,发明阶段性底质改良剂,精准调控Ca2+ 、Mg2+、K+等关键蜕壳影响离子,促使青蟹养成率获得大幅度提升,与沿海地区持平。以低成本实现盐碱地的高效改良,使原本无人问津的盐碱荒地改造成为高价值的蟹塘。

除了三大核心技术,项目还有3个创新点。第一是首次揭示了拟穴青蟹对内陆盐碱地的适应机制,为海产品移植内陆打开了一条理论通道。第二是率先构建了青蟹在盐碱地的淡化技术体系,为稳定批量在盐碱地生产投放的苗种提供技术支撑。第三是发明了低成本广适性盐碱地水利用与改良方案,为盐碱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截止至2020年11月,团队发表SCI论文9篇,在审4篇。团队共获得了5项专利,其中一项专利已授权,4项专利已受理。

北蟹南售,新的征程

技术生产成功后,农户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吸引了各地养殖企业和散户加入。

三分养,七分售。在生产落地后,团队转战销售。市场给出了疑问:品质怎样?供给如何?品质上盐碱地青蟹安全、口感好,营养丰富,受到业内专家与消费者一致好评。

更关键的是,低成本的盐碱地带来巨大的生产盈利空间,青蟹耐运输的特性带来南北市场贯通可能,团队逐步打通南北两地产销市场,一条南蟹北养、北蟹南售的青蟹扶贫产业链蔚然成型,实现科技扶贫初心。

现在,团队可以很自信地说,只要有盐碱的地方,团队就能养活青蟹。目前团队的青蟹养殖已经推广至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区的盐碱地上。在未来,黄河沿岸的盐碱地都有望在团队这样的新型农业项目中得到开发治理。

由于海蟹内养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创举,团队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河南省农业厅、兰考县、延津县等都对团队的助农行动予以高度肯定。

团队不仅为农户带来看得见的利益,也为水土改良、乡村振兴开创了一条科技新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各大权威媒体对项目集中报道100余次,对项目科学价值予以肯定。央视更是三度报道,认为项目可以帮助“全国4.5亿亩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从科研到实践到创业,团队就像青蟹一样,要一次次蜕壳,每一次蜕壳都是一次疼痛。但永远都是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脱越坚。海蟹富盐碱,沧海助桑田。“海蟹富盐碱”团队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盐碱荒地变为致富良田。在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之路上,团队将会一直坚持下去。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夕阳再晨——全国最大的青年社区治理公益组织

参赛届别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北京邮电大学

核心成员张佳鑫、罗旭、何绍森、隋明哲、罗志钊、陈安娜、于荣、程实、黄来恩、杨溢、钱锦、陈心怡、苏浩凡、张东、张望、刘印成

指导教师刘丹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

4

红旅项目案例

夕阳再晨

养老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在社区中,独居、失独、高龄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老年人闲暇生活单一,精神文化缺乏;另一方面,由于社区老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因此,社区参与、社区交往对于社区老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2011年,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正是大四,有一天恰好在楼下宿舍宣传栏里看到了一张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的海报——上面写着“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当时他就想:“改变世界对我们来说太大了,但是当个种子我们可以啊。”这时他想到自己是北邮的学生,会信息通讯技术,再加上来到北京上学后与家人的联系越来越不方便,张佳鑫和小伙伴们决定教老人学习电脑。就这样,张佳鑫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夕阳再晨”。想法的落地总是在一瞬间,张佳鑫从希望工程开始,建立了北京邮电大学的“桑榆守望者”团队,并发起“夕阳再晨老年人科普计划”,组织志愿者传授老年人科普知识和电脑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信息时代。正是最初灵感的迸发,才有了现在的“夕阳再晨”。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样的20年中,我们也经历了从2G到5G的信息化变革,数字鸿沟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治理问题,造成老人与家庭、社会、时代脱节。‘自助服务’、‘网络抢票’、‘拒收现金’,面对这些银发苍苍的老人、这些新中国的建设者,我们这个奔跑的智能时代,是时候为他们留下一点时间,让他们慢慢赶上我们的脚步。”张佳鑫说。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发展为老志愿服务。作为数量庞大,拥有专业知识和服务热情的大学生,开展助老服务已经成为时代呼唤,但却面临服务力量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匮乏的问题。如何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老年人成为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创新服务模式: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赋能

夕阳再晨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务的新公益平台,突破传统的单点、个案式的服务模式,开创一套新的全流程、全链条、全生态的超大规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方法,通过完善的孵化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赋能,将中国最大规模的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引入志愿服务需求最旺盛的社区,服务最需要的老年人。


通过“孵化体系”建立专业的助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教学体系”探索高效多元化的青年助老教学方法;通过“课程体系”打造精准专业课程内容;通过“管理体系”对夕阳再晨高校服务队进行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四大体系相结合为中国青年社区助老服务力量赋能,帮助老年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时代。

孵化体系:孵化专业的青年社区助老服务队伍,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

夕阳再晨独创助老志愿服务3级孵化体系,通过“联络机制、服务保障、活动流程、动员方法、岗位设置、服务实操、培训督导、表彰激励、团队管理、讲师培育”10大孵化内容,为上百所高校提供全流程孵化,设立项目管理师、服务规划师、卓越讲师和团建督导师进行队伍岗位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经孵化上百支高校服务队,每年在超过200个社区落地开展超过2300场社区助老服务活动。

教学体系: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

线下结合高校志愿者专业优势,选拔建立拥有385位讲师的优质卓越讲师队伍,结合标准化的讲义及PPT开展线下课程;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由教材、口袋书及课程包组成的配套教辅材料,便于老年人随时随地查阅使用。


线上打造夕阳再晨云课堂小程序,开发超过300节的课程内容,覆盖科技生活、养生健康、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为超过100万老人提供全方位、全内容的科技生活学习资料。

内容体系:通过不断迭代教学体系适应老人不同时段的需求,解决服务什么的问题

通过不断迭代新的教学体系适应老人不同时段的需求,解决课程与时代的匹配问题。随着课程的推进提出不同的教学版本。1.0时代,夕阳再晨设计了从电脑开关机到PPT使用、发送邮件等超过75种使用场景教学;2.0时代,夕阳再晨再次开设了全品类手机和智能硬件等基础操作及使用,覆盖市面上90%的智能设备;再到现在的3.0时代,打造了预防诈骗、识别谣言、购物陷阱、养生健康等超过100节精品课程。

管理体系:利用线上大数据平台解决规模化发展的问题

通过规范优化管理体系实现规模化管理以及对高校的实时服务督导。在“互联网+服务信息化、系统化应用”方面,夕阳再晨建立了大数据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领域跨地区数据共享与应用。全国的高校服务队都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服务数据实时上传、实时更新,高校活力指数实时变动,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归类、研判及动态实时展示、排名等全平台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管理高校的服务情况、有效制定服务培训及督导建议等高效操作。

实施成效显著

目前,夕阳再晨已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南京、河南、四川、湖南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超过10万人,覆盖全国500余个社区,帮助老人上百万人。


夕阳再晨助老服务取得实效,研究显示夕阳再晨服务可将老人媒介素养16项能力指标提升96.1%,这也促进了居民融入,提升了参与决策和议事协商的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稳定。项目自身也完成了从科技助老到社区助老,再到社区治理的演进,通过引入外部志愿服务力量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实现关系重塑和社区复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可复制。


夕阳再晨九年来累计培养超过8740名志愿服务人才,服务超过410万小时,价值测度高达1.4亿元。他们在服务过程中扎根中国大地,传承红色基因,利用所学专业关注并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夕阳再晨所代表的中国青年的精神和文化自信还影响和带动了更多世界青年,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公益模式,放飞青春梦想,成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夕阳再晨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中国区最具影响力奖、重阳盛典福寿中国“福寿之鹿”奖、北京市第四届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金奖”、北京市最美慈善义工榜样团体等多个奖项,同时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CCTV新闻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夕阳再晨作为中国志愿服务促进社区治理唯一案例写进《2018联合国社区发展报告》。成为除冬奥会以外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亚太区域负责人莎琳娜在中国唯一参访的公益项目。代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赴英美等国与联合国副秘书长、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员协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展现中国志愿服务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声音。

夕阳再晨在公益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公益品牌,同时也成为互联网+公益创业的实践先锋和综合性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业先锋。夕阳再晨已从最初的青年社区助老专业志愿组织发展成为对标城市社区治理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组织,为中国公益探索新模式、新方向。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博士村长——贵州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士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贵州大学

核心成员王倩、高磊、张明华、王运、仇志浪、李锦谊、申修贤、莫飞旭、纪达、张丘丘、李亚东、周慎卿

指导教师宋宝安、金林红、张万萍、罗勇、黎应飞、邱利军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

5

红旅项目案例

博士村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贵州大学“5•9”重要讲话中勉励贵大学子“希望大学生们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贵州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面临的挑战还比较多,比如脱贫攻坚仍有不少硬骨头,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在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聚全校优势力量组建生态渔业、生态畜禽、精品水果、蔬菜和茶叶等十二产业团队作为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中坚力量,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深入到贵州省300多个贫困农村开展农村贫困现状调研、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政策宣讲、农村小学支教和文化上墙等相关工作,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厅的智库项目。截止目前,“博士村长”助推科教兴农工作成效显著,惠及贵州省特贫特困农村,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全省贫困村镇促产增收,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贵大力量。

博士村长初露头角

在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是由贵州大学第二届博士生会成员提出,后于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为有效帮助解决贵州省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推广农业基础知识,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中博士研究生占主导地位,同时带领农、林、食品、艺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贵州省贫困县和贫困村为主要扶贫对象,涉及乡村产业扶贫计划、精准教育扶贫计划和乡村文旅产业扶贫计划,并结合导师科研项目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基层治理知识普及和乡村发展战略研究等。“博士村长”团队建设结合贵州大学农业科研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优势,依托贵州大学博硕导师为指导,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涵盖本科生,聚全校优势力量组建生态渔业、生态畜禽、精品水果、蔬菜和茶叶等十二产业团队作为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中坚力量,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平塘、贞丰、赫章、正安和普定等46县和300多个贫困乡镇,为科技产业下乡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同时辅以教育、卫生、法治扶贫,组织支教队、医疗实践队、乡村文化建设及法治宣传队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深入贵州实地调研

贵州多数地区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昼夜温差较大,环境空气优良,土壤肥沃,具备发展绿色、环保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因此贵州依托于良好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具备良好经济效益的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石斛、生态家畜、生态渔业等十二特色产业。近五年,十二产业的种植面积、产值及收益都呈现稳步提升的喜人场景,揭示了十二产业是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与深远发展潜力的。仅水果产业来看,近五年来,果园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水果产量稳健增产,其产业带来的收益甚巨,人民网报道,仅2018年,省果园面积已达708万亩,产量330万吨,产值达16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9.9万人。贵州十二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农业产品的质量积累的良好的口碑和消费者的信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健康绿色保驾护航。如何让低收入农户实现创收,让经济薄弱村摆脱贫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结合贵州省十二特色产业情况,开辟了贵州博士村长十二特色产业扶贫队伍,实现精准扶贫、科技扶贫与产业振兴。

创新机制,助力农业模式转型

项目以博士村长志愿实践活动、博士村长技术下乡、博士村长校企农结合、博士村长品牌建设四种模式为主导进行。博士村长志愿实践活动主要围绕产业扶贫、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相关行动。博士村长技术下乡是以生态渔业、生态畜禽、精品水果、蔬菜和茶叶等贵州省优势十二产业为突破口,聚全校硕博优势力量作为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中坚力量,同常规的单一产业援助不同,博士村长团队的成员们需要同时考虑十二大产业,范围更广,内容更杂。面对挑战,博士村长团队创新性地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两种模式相结合,采用“上下层双管齐下”的技术下乡模式,针对上层管理运营和生产环境等进行指导的同时,对基层农户们做现场技术培训和投放研发产品等,达到上下层双向技术援助的目的。针对上层,团队成员着手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对蔬菜种植进行分类,梳理出科学的种子流程,对当地主农技站工作人员及干部做讲解,发放编制的产业技术手册,丰富管理层种植知识,由管理层再长期对基层农户做知识普及。此外,在顶层设计上,团队成员还为产业做了规划,进行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等,例如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赴息烽县西山镇胜利村开展稻田生态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博士村长校企农结合以贵州大学重点支持的 12 个农村产业为抓手,以“学校+企业+农户”为主导建立了“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博士村长“校农结合”扶贫模式是博士村长通过和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促进农产品产销、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发展、镇校帮扶合作等,加速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农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有力创举。博士村长通过联系学校,优先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产品,贵州大学也因此开通了贵州省内首家高校“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销点”,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校农结合”2.0升级版,创建了“校农结合农产品直销点”,销售贫困农户的蔬菜、稻米、肉蛋奶制品等农产品,以博士村长重点扶贫的平塘县为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尝试,平塘县结合实际,致力以“三强三建三联三转”四个三模式深化拓展“校农结合”扶贫模式,打造“乡厂校店”升级版,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通过博士村长的联系,建立起了企业、学校和平塘县合作共赢的模式。

科技下乡,助推产业扶贫

田间劳作,产业扶贫:例如生态渔业产业团队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企业+贫困户”、直接服务于贫困户三种模式,通过因地制宜拟定养殖方案、效益预算、传授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建立微信群线上全程跟踪等带动养殖户脱贫。向平塘县胜安村无偿赠送草鱼、鲤鱼共2000斤,帮助该村建成村级休闲渔业池塘。蔬菜产业团队于2020年3月23日-3月29日,组建200人的“贵州大学沿河扶贫作战队”,开展了“贵州大学百人团队,培训沿河县万名群众活动”,博士村长蔬菜团队帮助发放5万张技术明白卡,队员们走到田间地头,开展田间培训,和老师们一起圆满完成万名群众培训任务。2020年4月13日,组建“威宁扶贫作战队”,开展“贵州大学支持威宁春耕冲刺黄金周活动”,带领团队和“博士村长”进田间,抢抓春耕战脱贫。


扎根农村,科技扶贫:2018年4月-8月,安顺市普定县绿源茶叶茶毛虫危害严重,茶园50%以上茶叶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来自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的“博士村长”成员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对茶叶病虫害采取了生物、药物等多种防治方法,其中包括:采取活体生物药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茶毛虫虫卵;采取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500倍液大面积喷雾方式控制虫害;在茶叶恢复期采用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大面积静电喷雾,提高茶叶的抗病抗逆能力,解决茶园病虫害问题,保障茶叶质量。


农村调研,教育扶贫: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科教并重,例如在2019年暑期,开展了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相关工作。教育方面,开展了主题为“大塘学子贵大行,八一建军强国梦”的贵州大学2019暑期夏令营,并在大塘镇进行村民走访(科技扶贫)、辅导补课、探望留守儿童,给胜安村村民送温暖,和村民及孩子结下友谊。“博士村长”医疗实践队全队50人前往贞丰县沙坪镇进行教育扶志、健康脱贫帮扶活动,对当地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研。2019年8月3日,实践队员共同前往校少年宫参加建设银行与贵州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教育物资捐赠仪式;8月4日,医学院众师生集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共1000余人开展教育宣讲大会,并以初中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人人知晓健康”的系列科普推广活动;8月5日,实践队将自身专业与沙坪镇实际困难相结合,组织开展了6人次医生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农业经济

“博士村长”项目成效显著,该项目依靠学校学科优势,建立“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扶贫工作模式,把产业带到农村,把管用的知识技术交给农民,建立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难题,促进老百姓有活干、会干活、有收入,让老百姓工作可持续,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让科技、产业、教育真正惠及农村。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助推科教兴农,极大促进当地百姓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各产业团队累计为全省经济创收合计多达数亿。例如:生态畜禽团队,通过发展稻蛙复合种养产业使稻米质量显著提升,稻蛙两项产值合计1万元/亩,目前已在全省20余县推广示范。同时,该团队在大塘正采用“高校+公司+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由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向贫困户提供农户启动的鹅苗、草种及部分饲料,并进行牧草种植和养殖技术指导。第一批鹅苗预计依三批次累计发放共5000只,按照鹅养殖周期90天,每只鹅可卖75元~120元,去掉成本,一年预计将为贫困户增收30万元以上,可作为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生态畜牧业项目推广发展。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的“博士村长”成员利用自己专业知识,进行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据统计,安顺市普定县绿源茶叶茶园病虫害受害面积500多亩,通过病虫害防治,每亩减轻损失1200元,共计减少损失6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40余名贫困户增收,每亩增收240元,总计约12万元。

将科研、论文落实到扶贫事业中

“把论文写在黔中大地上”是“博士村长”计划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对科研人员参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性理念。对于博士生而言,实验室里面的实验数据固然重要,资料库中的资料也不可或缺,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团队会找到有价值的课题与研究方向。实践出真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扶贫的过程中,将扶贫工作当作一个更为广阔的科研平台,大家要在扶贫工作中积极检验自己的科研成果,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扶贫这一社会实践中形成检视与修正。除此之外,博士生导师也需要指导博士生在扶贫工作中探寻有价值的、事关保障民生的课题,使贵州地区扶贫工作经验的优势在科研、论文当中得以发挥。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藏密养生酒——德滋天露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青海师范大学

核心成员彭毛措、给果加、叶主扎西、更尕、贾兰晨

指导教师杨红、王彦芳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6

红旅项目案例

德滋天露

酿酒工艺复杂、周期长,原材料要求高,养生酒见效慢,大量老问题与新市场格格不入;酿造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品牌优势不突出,地方政府缺乏正确引导……藏密养生酒行业目前存在诸多痛点,正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锁定目标群体,变得尤为重要。而多数藏密酒企业在把控和分析市场形势方面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急需专业人才进行正确引导。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积极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推动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项目“藏密养生酒——德滋天露”项目依托原有企业的酿酒工艺、设备支持等,为藏密养生酒重新设计品牌、Logo以及产品定位,解决了工人就业、产品营销困难等问题,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效率,促进养生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青海省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2020年,项目团队深入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等地,了解当地养生酒市场发展状况、经营状况、产品设计包装、目标群体,通过精准定位,分析市场前景,组织周边大量农民进行原材料生产,既为老百姓提供众多的岗位,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又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挖掘现有目标市场,针对女性设计品牌包装,应用新包装的藏密养生酒成功吸引目标群体,正不断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并将藏密养生酒逐渐推向全国。

寻找答案的旅程

很幸运,团队有了这样一个创业契机。2019年,团队成员彭毛措因为自己家里的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而困惑,于是就找到了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杨红。杨老师表示,既然遇到了困难,就要去解决,为了不让企业逐渐落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唯有改变才能让企业继续存活下去。于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和目标的人聚在了一起,基于原有实体企业青海藏密旺酒业有限公司的支持,致力于将藏密养生酒——德滋天露打造成自己的品牌,将其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起初,团队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了解,只知道是做酒的一个企业。2019年暑假,老师带领团队一起去青海藏密旺酒业有限公司“探秘”,原来,这是一家生产藏密养生酒的企业,基于现今酒企业市场竞争力大的压力,企业绩效远不如前。通过企业老板,团队了解到,藏密养生酒的原材料是由号称青稞中的黑珍珠——黑青稞、枸杞等构成的,并且其制作秘方是由历代藏族活佛传承而来的,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可以祛风湿、调睡眠、降血压,特别是对腰疼痛和四肢关节疼痛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有调查分析,藏密酒对于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非常有效。在老板的带领下,团队全程观看了藏密酒的制作流程,缺少任何一步都制作不出来口感纯正的藏密酒,品尝一小口,绵甜爽口。之后,团队还参观了青海其他5家生产藏族养生酒的企业,在浏览过程中,团队对比发现藏密旺酒业的问题就在于市场太狭窄,包装设计与一般酒大同小异,没有吸引力。与老板聊天过程中,他会告诉你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可能造成什么问题,而团队则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应对,随后再回去检验、尝试、不断改进。

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在了解了企业情况后,团队本着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挖掘藏密酒的有效成分、科学合理地分析藏密酒的市场前景和需求潜力。


青海是多民族省份,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 20%。藏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藏酒”,历代藏族医师和活佛都有各自的长寿养生酒和秘方,即“藏密酒”。最早文献记载体现在公元八世纪藏医鼻祖——宇妥宁玛元旦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在其密诀部和后续部中对藏密长寿养生酒的酿制法和功效都有记载并流传了1300多年。多年来,藏密酒以其祛风湿、调睡眠、降血压,特别是对腰腿疼痛和四肢关节疼痛的治疗功效被广为推崇。然而,作为藏民族饮食文化的代表,藏密酒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且不为公众所完全认识和接受。


本项目在对青海境内藏酒生产企业及作坊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基础上,本着为青海藏密酒打造更加美好的民族品牌和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理念,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青稞,尤其是黑青稞及高原特有中藏药材,打造藏密酒新品牌——德滋天露。

德滋是藏文音译,指神仙喝的酒。德滋天露项目的实验基地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旨在对传统藏酒品牌重新定位,设计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德滋天露系列,探索实践德滋天露藏密酒的品牌推广及营销策略,通过产品生产带动更多的农村人口就业,助力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由低效益传统制酒产业逐步向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生态化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当地经济长效特色发展。


每一份成果、每一份专利的背后,都有无数次的“不耻下问”,许多困难也就这样迎刃而解。在一开始,团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拓宽市场,如何销售,让好产品能被更多的人看见。去往青海省营销协会找负责人询问,面向校园、社会各种人群做调研,团队正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结合大家提出的建议,获得了新的灵感,制定自己的策略。


志同道合,聚成一团火

在创业的道路上,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大家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发挥各自的长处。德滋天露的logo以及瓶身设计均来自美术学院更尕和计算机学院叶主扎西,结合大家所表达的思想和对于藏文化的了解,绘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图案;经管学院给果加则是对于市场行情等比较了解;数统学院彭毛措则负责产品的销售和渠道的拓展;经管学院贾兰晨则负责实际的财务管理。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经过无数次打磨,在指导老师悉心引导、帮助下,团队有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20年9月,团队以“我敢闯,我会创”的青年担当,参加了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海赛区总决赛,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晋级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全国铜奖。

2020年11月,团队带着设计产品赶赴云南昆明参加2020年(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还特别幸运地可以代表中国、代表青海去新加坡参加总决赛。

未来,团队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德滋天露”打造成为更加美好的民族品牌,并将其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洪宇——涉罪未成年人一站式帮教服务助力社会治理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江西师范大学

核心成员何东、徐骏峰、张媛媛、岳姣、郑丽匀、胡文燕、程羽萌、谢熙坤、王甲秀、张珂、董文高、顾卿源、马浩哲、杨雨涵、杨岚

指导教师周琴、王钠、饶乐、颜三忠、刘小峰、林欢欢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

7

红旅项目案例

洪宇

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是成立于2010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江西省第一家民办社工专业机构。十年来,洪宇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用青春护航青春”的核心理念,创新涉罪未成年人一站式帮教服务——“1943”模式,形成了一套从检察机关批捕到回归社会的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标准流程和整体服务方案,有效提供司法社会工作一体化全程跟进服务,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实现在未成年人增能成长的同时助力社会治理。



模式不断完善

一站式帮教“1943”模式——洪宇形成了从检察机关批捕到回归社会的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标准流程和整体服务方案,有效提供专业的司法社工一体化全程跟进服务。


1即1套资源体系,洪宇搭建起“1+2+N”资源体系,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洪宇(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共青团+企业、基金会等”的“1+2+N”资源体系,整合政府、社会资源,获得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资源保障,为洪宇开展未成年人服务保驾护航。


9即9项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社会调查服务、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合适成年人服务、刑事和解服务、被害未成年人救助、心理测评及健康管理服务、亲职教育服务、临界预防服务、就业培训。


4即4维帮教方法(PFSS法),指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维度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两手抓,标本兼治,助力帮教效果高效、稳定、持续。


3即3重育人机制,包括一个个基地,一套课程,一支队伍。洪宇依托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搭建培训课程体系,编著专业教材,形成稳定的“专职+兼职+志愿者”的人才结构。

团队稳步扩大

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历经十年风雨,从最初为响应政府工作需求而成立,发不起工资,到后来逐渐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融合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称号,洪宇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离不开项目团队的咬牙坚持和不懈努力。


洪宇团队成员具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拥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心怀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希望引导他们走向正途,重新扣好“人生的扣子”。同时,洪宇拥有一个强大的专家智囊团队,为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洪宇拥有一套集“领导、管理、监督、研发、执行”功能为一体的组织架构,各部门通力协作,其分工职能有机结合,使得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序而高效。


洪宇依托江西师范大学,链接各个高校资源,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高校也不断地向洪宇输送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加入洪宇的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中,机构的规模由此不断扩大延续。

核心优势支撑

自2013年以来,洪宇同江西师范大学一同申请两个专利(光伏供电的心理干预防护方舱和问题行为纠正装置),三大软件(“交互式”互动问答软件和青少年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以及三角形构网教学平台和多个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电生理疗法、眼动疗法、EEG疗法和VR疗法)。


为保证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集合了多学科的高质量人才,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专业支持。


同时,洪宇社工也已经成为了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实践的成熟平台。一方面,洪宇社工的具体工作接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多个学院专业专家智库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洪宇将实践经验回馈到高校教育系统,充实专业人才梯度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机构与高校的双重良性循环。


除了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洪宇社工更加注重资源的整合。在帮教工作中,洪宇社工积极与政府机构对话,推进了司法系统与社会工作的一体化进程,连接起检察院、共青团、民政组织、教育部门、公安机关、法院等多方单位,形成了强大的政府资源阵列,构建了学校教育、家庭监护、政府矫治、司法惩戒等多方位的联合帮教机制。


由此,四大优势为帮教精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不断推动洪宇司法社工作为专业力量介入司法系统一体化探索,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站式帮教服务标准流程和整体解决方案。

自我造血增强

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主要有三大客户对象。一是检察机关、公安、团委等政府部门。洪宇为检察机关等部门提供科学专业的社会调查,厘清涉罪未成年人偏差的行为习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校环境,深入细致地分析越轨青少年作案的主、客观原因。二是社工机构。洪宇与省内外社工机构达成合作,对其开展培训督导等服务,助推洪宇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三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律师事务所,洪宇主要向其提供专业的司法社会调查等服务。


洪宇依托江西师范大学学科资源,整合“1+2+N”资源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机制和服务培训体系,确保司法社工人才供给不断,保障司法社工服务专业提升,共建青少年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保障公益创业模式可持续发展,成本结构搭建合理,收入来源多元广泛。一站式帮教作为江西洪宇涉罪未成年人的关键业务,统筹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力争涉罪未成年人的青春再出发。


洪宇的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社会捐赠、提供服务3大板块。目前,江西洪宇最终形成了以帮教为核心,培训督导为辅的业务格局。平均每份社会调查报告750元,帮教一名涉罪未成年人形成2200元的收入。洪宇的项目成本主要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开支。其中业务活动成本占比80%,主要包括职工薪酬、志愿者补贴、走访调查费等;管理费用占比20%,主要包括差旅费、人员培训费、课程技术开发费等。


洪宇引领教育

十年间,洪宇联合高校开设4门专业课程,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培育了大量的社工人才,编著了《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和帮教服务指南》、《社工参与未检工作服务套表》、《优秀案例选编》、《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司法矫正的理论与实务》、《司法社工的伦理原则》等17本专业教材,180多门线上课程,助力司法社会工作行业规范,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吸引省内外多家公益组织前来学习交流并签订合作合同。


洪宇的工作也为社会工作和少年司法工作的推进贡献了巨大力量。2013年,洪宇创新构建“洪宇+检察机关、共青团+企业、基金会等”的“1+2+N”资源体系,得到了江西省检察机关和社工行业机构的认可和推广;2015年,团省委向全省推广了洪宇经验;201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综治会议上向全国推广了洪宇经验;2018年,洪宇推动了最高检和团中央共同签署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洪宇被最高检确立为全国首批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作为全国仅40家获此殊荣的单位,洪宇的帮教模式从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

普法宣讲开展

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成立至今累计开展家庭教育宣传650余场、家庭教育培训1080余场、家庭教育咨询6700余人次、家庭关系修复4800余个;送法进校园30000余场,覆盖5000余所中小学,受众人数达到2000万;组织防欺凌、防性侵等自护教育800余场;组织欺凌、盗窃等不良行为帮教矫正2370余人;组织班主任培训1200余场;组织学干培训3200余场;组织教管老师培训670余场,培训维权教师18300余人。


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洪宇通过法律知识宣传、政策建议、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法律知识宣传方面,已开展千乡万村法律宣传13480余场;政策建议方面,参与政策研讨27次、进行政策提案4项、共建16个“0犯罪,0批捕”双零社区;法律咨询方面,建立了何东个人调解室开展调解48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8700余人次。


截至2019年,因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提起公诉人数为2914人,同比下降36.15%。其中,批准逮捕人数为1667人,同比下降40.14%。洪宇的预防犯罪普法宣讲,防患未然,将犯罪的毒苗扼杀在了摇篮里。

帮教成效显著

十年坚守,洪宇直接挽救涉罪未成年人5318人,间接帮扶工作使得31余万人受益。洪宇用创新有效的1943帮教模式做好了涉罪未成年人岔路口上的引路人。在洪宇的帮教对象中,有3082个帮教对象重返校园,其中100余人考上大学。反哺帮教198人,以志愿者身份或捐赠资金、物资等助力帮教工作。有1503人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仅2019年创造社会经济价值超过1亿元。


为提升帮教对象回归社会的质量,洪宇将就业渠道分为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和创业指导三大板块。洪宇主动链接的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中铁建业养老集团、江西慈孝竹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百余个合作单位,为空档期的青年稳定提供每年5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线上线下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帮扶4800余人次,将涉罪未成年人拉出“群管无人管”的尴尬境地,为有意创业的服务对象提供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做好了帮教工作的收尾环节,有始有终,保质保量。

受到多方认可

洪宇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帮教对象和学术专家的肯定。


最高检、团中央、江西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认可。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在洪宇拍摄专题片,25位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未检工作,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也曾莅临洪宇指导工作,江西省团省委书记曾萍、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勇玲等领导多次对洪宇的工作表示关注和认可。


十年来,洪宇踏实的工作更是得到了帮教对象的100%好评。从十年前创业伊始的不被人理解,被拉掉工作室电闸;到现在的被社区居民广泛认可,冬天收到热腾腾的水饺,夏天收到甜丝丝的西瓜;洪宇的工作得到了帮教对象的百分百肯定,这些肯定都是洪宇继续前进的动力。


洪宇的做法也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基础教育专家宋乃庆教授说:“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为岔路口的孩子回归社会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社会工作,不愧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排头兵!”未来的工作中,洪宇也将牢记帮教服务的初心,将专业情怀融入每一个案例中去。


十年间,人民网、新华网、江西卫视、江西日报等120多家媒体对洪宇的工作进行了报道,转载次数超百万,这使得少年司法工作更高频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让社会工作更加被人民群众所知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让公益价值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青风学堂——“红色+”实践教育引领者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南昌师范学院

核心成员朱瑞达、牟若兰、曾和平、尹超京、朱思婷、柯晓欣、金梁玉、赵英杰、郭鑫、魏俏堉

指导教师王金平、幸灵敏、殷剑、敖四江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8

红旅项目案例

青风学堂——“红色+”实践教育引领者

江西,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后人去挖掘、去铭记,而挖掘江西浩瀚的红色资源,自创自导自演红色故事,正是“青风学堂——‘红色+’实践教育引领者”项目的主要特色。

“青风学堂”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江西故事”为宗旨,将学生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致力打造“红色+”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创作、志愿服务宣讲,突出“红色思想引领、红色文化熏陶、红色实践锤炼”,积极推动实践育人,培养具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新时代“红色传人”。7年的探索实践,青风学堂建立了拥有上千个原创故事的红色教育资源库;共赴江西11个地市、33个县市、56个乡镇、98个单位、227所学校进行巡展巡演,网络浏览量过亿,荣获各类奖项700多个,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7年来,青风学堂致力青风公益行动,重点打造了“红色故事”巡讲巡演和“红色走读”实践服务品牌系列活动。

红色故事入人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青风学堂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人的立场,依托江西省学校红色文化宣讲基地,以红色故事宣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大手牵小手”的模式,自3月份开始,创演“红色江西”党史课,走进南昌市铁路一中、滕王阁保育院、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玉泉岛校区、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叠山路校区、南昌市育新学校教育集团、南昌市外国语学校、青云谱学校、弋阳县逸夫小学、井冈山小学、新建区竞晖学校、瑞金市金穗学校等各大中小幼学校志愿送演。截止目前,课程覆盖了近140所学校,线上线下受众上百万人次。南昌市铁路一中党委书记余静、南师附中校长王黎明、育新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敖斌、南师附小玉泉岛校区执行副校长陶薇等中小学负责人对南昌师范学院青风学堂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党史课在帮助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根植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青风学堂党史课宣讲对于在中小幼学校做好红色基因传承、推进爱国教育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青风学堂创演“跨越时空的信仰——‘诵读红色家书,讲好党的故事’主题党课,分为“烽火岁月、信念如炬,战天斗地、热情如火,潮涌春天、涛声如鼓,中国力量、气势如虹”4个章节。通过讲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各个时期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故事,表达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将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的信心和决心。6月25日下午,受南昌市教育局的邀请,党课还走进南昌市教育系统进行宣讲,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经典红色故事、一封封直指心灵的红色家书,传递着初心的力量、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让百年党史深入人心,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受好评。南昌市第十中学校长朱伟说:“参加红军前,17位男儿向乡亲们下跪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讲、演、说’相结合的方式,使这堂党课充满了温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信仰‘。”

红色走读展面貌

2021年,青风学堂师生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走读相结合,带领各中小学分队学生代表前往井冈山、瑞金、于都、弋阳等地开展红色快闪,实地走读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故居、瑞金红井、于都长征集结出发地等红色遗址,现场聆听党史故事,学习历史故事,采集红色素材,创演红色故事,同时给革命老区的学校送演党史课,进一步细化宣讲内容,落实学思践悟育人方针,通过切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推动学校“五青”思政育人各项工作展现新面貌,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的源源动力。


在方志敏干部学院广场,青风学堂师生与弋阳县逸夫小学百名学生一起用红色快闪的形式朗诵《可爱的中国》,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前来观看的学员周晓山表示:“青风学堂以情景演出的红色快闪形式对党史进行一个生动的阐释,故事整体的形式和内容非常震撼,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流泪。作为当代青年,我将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这种不畏艰难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提升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宣讲扩影响

青风学堂故事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旨,以“真信、真懂、真用”为标准,以“爱讲、乐讲、深讲”为目标,积极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情景剧、故事、说唱等艺术形式,以广大中小学生、大学生、农民、城市居民等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学校、社区以及江西苏区、偏远山区等地进行志愿宣讲。


2018年上半年,青风学堂实践团组织了五支宣讲队分别走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昌北第二小学、江西财经大学附属小学、31121部队、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南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叠山路校区、军工社区——新宇社区、“小平小道陈列馆”等地讲演红色家书故事,共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得到一致好评与点赞。2018年下半年至今,青风学堂故事作品《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八子参军》作为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全省巡演活动固定节目进行全省巡回宣讲二十余场,被称为“流动的思政大课”。


2019年,为宣讲江西省立德树人的“好榜样”、传播教育系统的“好声音”、营造教书育人的“好氛围”,青风学堂师生走访“要为人民多做事”的“老阿姨”、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用自己的力量改善乡村教育的“全国最美教师”程风,还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乡村教师支月英,中国最美教师程风老师等,创演师德故事,故事会经江西省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全省教师一同观看,故事会宣讲内容为江西省广大教师树立了“守初心、担使命”的鲜活典范。


2020年,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青风学堂主创的“感悟战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江西省大中小学生战疫思政课”,宣讲战疫精神,课程面向全省千万大中小学生播出,首日点击量突破10万+,新华社1小时内浏览人数超过20万,各大中央及省级媒体纷纷转发。

志愿讲解扬风采

近年来,青风学堂先后承担了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上级部门主办的讲解活动,其中包括2017年江西省赣籍开国将军大型创作展、2018年“瓷画赣鄱——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陶瓷作品绘画作品展”、“文化的力量——2019江西文化发展巡礼展”,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赣籍开国将军百战图大型创作展览”,2021年“百年赣鄱耀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西省大型美术书法诗词创作展等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讲解工作,拉近了艺术作品和观展群众的距离,受众人数近百万人次,得到省领导点赞。

线上线下相结合

青风学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育人形式,围绕“本校团员青年全覆盖、大中小幼学生共学习”的工作思路,打造“讲、学、用”相结合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在每场党史课上,除了前来听课的师生,还有直播设备,线上线下全面提升青风学堂党史课宣讲热度。“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我校党史课开展情况,新华社、江西省教育厅官微、团省委赣青团学、江西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多家媒体十余次报道我校青风学堂在中小学开展党史课学习教育宣讲活动。除了线下开展宣讲,青风学堂设有微信公众号平台,平台每期围绕青风学堂原创故事、红色家书故事、先进模范故事、青年励志故事等来开展宣讲工作,充分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校园时事,传递青年之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育人模式再创新

团队以青风学堂志愿者协会为载体,搭建完备的组织架构,由优秀学生干部、青年教师组成核心团队,校领导、思政专家、创新创业导师等担纲指导,在他们的周围,是46支青风分队、5300名青风队员,是一团团生生不息的火种,通过“大手牵小手”,在传帮带中让队伍日益壮大。


朱瑞达,作为青风学堂项目创始人,参与并见证了青风学堂的成立与发展。大学期间,朱瑞达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正能量,积极组织并参加传承红色基因等思政教育活动;同时参加多个省级展览的志愿讲解,并荣获“优秀讲解员”的称号;参加全省公益巡讲、演出上百场。2020年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迅速传播,朱瑞达积极参与到疫情的宣传防控工作中去,拍摄“抗疫”宣传视频以及制作“抗疫”专题网上团课,积极参加“战疫”思政课的创作和录制,得到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等全省及全国各大媒体的宣传推广。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朱瑞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大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精神,参加“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江西省学校“大手牵小手”“四史”学习和宣讲教育进校园活动等,而像这样优秀的学生,青风学堂已培养了近万名。


除了自创自导自演红色故事,青风学堂项目还有另一个战场。多年来,青风学堂将红色故事讲演与旅游宣传、乡村推普相结合,促进老区红色旅游开发和农民素质提升、就业发展,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刻下青春足迹。不仅如此,青风学堂还形成了一套“非常6+1”的项目运作体系,学好、悟好、写好、讲好、演好、做好,最终达到引领教育的目标。其意义不仅是一场由说教式灌输转向浸润式渗透的思政教育革新,更是一个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青春熔炉。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社会、成就自己——引领教育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从学校辐射社会,从线下走向线上,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从学习到实践,从感悟到行动,搭建了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精彩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热血丹心,辉耀汗青,筑梦之旅,薪火相传。青风学堂愿意永远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国宝“狮白鹅”——领航脱贫攻坚振兴路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核心成员周协琛、高炳南、岳学青、孙愉、魏笑、张昊、任雨龙、余家曼、姜梅、李鑫宇

指导教师王秋菊、王畅、崔一喆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

9

红旅项目案例

国宝“狮白鹅”

我国是养鹅大国,中国每年养鹅量达10-12亿只,在养鹅数量和鹅肉、羽绒及其制品的产量上一直占据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特别是黑龙江,水草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发展鹅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些年来,黑龙江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新品种培育、营养调控、生态饲养、疫病绿色防控等方面技术配套结合后,鹅产业成为近三年黑龙江省精准扶贫的朝阳产业。


同时,传统鹅养殖存在免疫成功率低、饲料配方不适合、寄生虫病多发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鹅养殖痛点,助力乡村振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狮白鹅产业集团历经30年时间,共同培育出优质鹅品种“狮白鹅”,具有生长快速、耐粗饲、脂肪少、绒羽质佳等特点,被中国鹅业三会一网评为“国宝级”国鹅品种,深受养殖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青睐。

传统鹅养殖存在诸多痛点

鹅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品种、生长周期、配套技术等因素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从2016年到2019年,生猪和肉牛的跌幅程度分别为45%和40%,而肉鹅的跌幅没有超过5%,具有价格稳定、风险小的优势。鹅是食草家禽,只要有绿色鲜草或发酵秸秆,搭建简易棚舍便可开始养殖,还可以在草地、玉米田、果园子树林等地放牧。因鹅养殖前期投入低,贫困户也可以经营。


但与此同时,鹅养殖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鹅的品种繁多,价格差异大。现今肉鹅品种过于繁多,品系不定,包括扬州鹅、籽鹅、莱茵鹅、郎徳鹅、大三花鹅、莱茵杂交鹅、霍杂鹅等,价格不一,差别较大,且随季节变化很大,不能保证农户确定的经济收益。


二是目前大多数鹅用疫苗多为鸭胚疫苗,受不同源、制作工艺差、人工制作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免疫成功率较低,常常出现反毒和免疫失败。


三是大多数养鹅育雏阶段都用雏鸡饲料,没有鹅专用饲料,导致与其他普通家禽食相同饲料,饲料配方不适合,导致鹅不能消化过剩的饲料蛋白,引发肾损伤等疾病,严重影响鹅的生长。


四是由于鹅是水禽,人们喜欢水中放养鹅。当雨季来临时,空气潮湿,细菌快速繁殖,且寄生虫病多发,会危害鹅的健康。


为了解决传统鹅养殖痛点,国宝“狮白鹅”应运而生。

多措并举培育优良品种“狮白鹅”

“狮白鹅”项目采用了“培育优质鹅品种,调配鹅专用饲料,研制同源血清疫苗和安全有效中药粉剂”三大核心技术,开发了草地放养、林下散养、果园养鹅和玉米地养鹅等“生态旱养模式”,多措并举解决传统鹅养殖痛点。


“狮白鹅”品种优质,生产高效,单只鹅体重是普通家鹅的1.3倍。产蛋量高,是普通家鹅的1.8倍。腹脂与普通家鹅相比每只鹅可降低200-250g 脂肪。肌肉持水性好不好是判断鹅肉质鲜嫩的重要指标,狮白鹅肌肉持水性相比普通家鹅肌肉持水性高出20%。鹅绒产量高,是普通家鹅的三倍,经济效益高。此外,狮白鹅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较高、饱和脂肪酸较低,同时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甲酯、花生四烯酸两种功能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以鹅用发酵饲料专利为基础,通过改良饲料配方配比,按照狮白鹅生长周期制作幼雏期、育成期、育肥期饲料。以团队多年分离益生菌和鹅用发酵饲料专利为基础,进行玉米秸秆的青贮和黄贮发酵,开发适合狮白鹅育成期、育肥期补饲的微生态发酵秸秆饲料,既保证狮白鹅绿色生产,又高效利用秸秆,生态环保。


同时,团队开展同源血清疫苗研发,采用同种鹅祖代鹅的抗原,进行疫苗制作,减少非同源性的排斥。经过试验证明,鹅血具有抗癌作用,用鹅血做疫苗,可以提高抗体效价,提高雏鹅疾病抵抗能力。团队联合鹅场研制鹅血清疫苗,提高雏鹅传染病——小鹅瘟的预防效价,并优化疫苗制作工艺,提高疫苗效价。


团队还开展绿色中药制剂开发,在通过《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中医书籍和组方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良,配制出“雏鹅宝”中药制剂,针对鹅雏运输后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生长过程中的消化问题提供治疗。并开发针对潮湿和饲养不当带来的鹅痛风疾病的中药组方,提高优质肉鹅养殖过程中的疾病治疗效率,并达到无抗生产。


此外,团队还研发了育雏期配套技术,通过团队技术整合配套、环境管理监控,保证狮白鹅养殖环境可控,绿色生产。在育成期技术配套方面,狮白鹅适合生态散养模式,对环境要求较低。团队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变的方法,不断考察各个贫困县的种植模式、种植作物、人员架构和劳动力能力,使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养殖模式,不完全拘泥于单一养殖模式。农户可以通过种植玉米、中草药、果树、牧草等一些符合狮白鹅习性的经济作物,达到循环性经济、绿色环保、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构建大鹅产业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狮白鹅”项目从2013年起,通过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产业扶贫,构建了“统一鹅雏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预防免疫、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回收销售”五统一技术帮扶模式,同时拓展设计庭院认养、农家乐打卡、鹅产品加工、鹅绒翎羽收购等业务,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


从2013年到现在,团队先后在黑龙江省虎林市、伊春市、鹤岗市、大庆市、双鸭山市、肇东市、林甸县、杜尔伯特县、林口县、青冈县、肇州县、肇源县等30多个市县和省农垦总局7个管理局25个农场,共60多个地区与农场推广狮白鹅养殖,养鹅600万只,建设示范田75万亩,增收1.75亿元。在过去5年中,团队重点指导帮扶黑龙江省望奎县、拜泉县和依安县通过养殖狮白鹅在2019年脱贫摘帽,林甸县和青冈县通过养殖狮白鹅在2020年2月脱贫摘帽,促进全省完成整体脱贫。


同时,团队通过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培训、红旅活动等,将狮白鹅养殖在黑龙江安达、黑河、辽宁鞍山、吉林九台、河北巨鹿、河南原阳、新乡、山东菏泽、东营、江苏扬州、安徽鄢陵、新疆和田、乌鲁木齐、贵州毕节、广西百色等全国12个省26个县乡进行推广,7年共指导养殖狮白鹅7000余万只,带动37600人就业,创造近50亿元的产值,免费供雏和饲料并全程指导,共带动7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养鹅脱贫,增收超6亿元。


项目在科技扶贫振兴实践中形成了“农科大学生专创融合扶贫模式”,培养了大学生的“三农情怀”,累积培养236名创新创业大学生。同时,项目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扶贫效果受到“学习强国”平台等国家、地方30余家媒体50多次报道,大庆电视台给予直播,关注人数达63万人。此外,项目还作为黑龙江省唯一项目入选教育部《2018年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狮白鹅”项目的实施在有效帮助贫困农户通过合理规范养殖实现增收脱贫的同时,也让团队成员更多地了解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奉献精神。未来,“狮白鹅”团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科技知识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帮助广大农村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一线生鸡 金凤筑梦——乡村振兴路上“鸡”先锋

参赛届别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南昌师范学院

核心成员罗小庆、范传威、林红艳、张丽佳、王建枫、郑彤

指导教师王金平、郭志鸿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10

红旅项目案例

一线生鸡

青春是美好的,那些永远勇往直前的人,永远努力拼搏的人,永远不懈努力的人,将青春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让青春无价,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一线生鸡”项目成员远离热闹,扎根乡村;脱离繁华,忍受寂寞;放弃坦途,克服崎岖。项目自实施以来,累计帮扶达到2780人次,帮扶青年鸡3.2万羽,农户增收金额367.66万元。这是“一线生鸡”项目成员的青春选择,将在乡村的每一天过成闪亮的日子,在为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福利中奉献青春年华。

进步创业初心,源自于她得到多次爱心帮扶

项目创始人罗小庆来自于都县的一个小山村,是得到政府多年帮扶的贫困家庭的孩子。2015年刚来到生物系的她,迷茫无助,有上大学的喜悦,有生活窘迫的悲伤,这一年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吉林长春闭幕,她还是对创新创业懵懂无知的少年。来到生物系的她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积极参与实验课程,成绩优秀。她的父亲在鸡场喂养100多只土鸡苗,因护理不当等问题,遭遇到禽流感等疾病,让她家遭受巨大损失,学校了解情况后,资助5000元帮扶资金,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成青年鸡,帮扶她的父亲喂养土鸡,增加收入。当看到父亲通过销售土鸡、土鸡蛋提高经济收入,土鸡产品供不应求时,她的心里,一颗助农的种子萌了芽,她想让更多乡村贫困户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喂养青年鸡,创造财富。

创立“一线生鸡”项目,与项目共成长

2017年3月,在南昌师范学院支持下,“一线生鸡 金凤筑梦”大学生扶贫助农创新创业项目正式成立,以江西省唯一地方鸡种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为技术支撑,运用江西地方鸡种资源和山林资源,建立绿色生态的散养土鸡模式进行产业扶贫,创建以“研-产-销”为一体的模式,打造一个“扶贫助农,绿色生态”为目标的土鸡品牌。


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吉水县桑园村试点时,现实浇了他们一盆冷水。团队信心满满和当地贫困户联系,送青年鸡帮扶他们时,得到的是当地人的质疑和不信任,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既送好养的鸡苗,又能解决销售渠道难题。幸运的是在当地扶贫办的努力协调帮助下,团队才成功对接4家农户,每人先养了60只青年鸡,当年鸡的成活率高达99%,人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这次的小试牛刀,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户对“一线生鸡”项目的信任,有了这些第一次吃螃蟹的人的成功,团队第二次下乡送青年鸡时,全村的人都在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积极配合土鸡喂养培训、分发鸡苗等工作,团队看到此情此景,感觉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五年来,团队成员运用所有的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将“给他鸡,教他养,帮他卖,分他钱”的帮扶模式复制到多个乡村。团队在吉水县桑园村、于都县头金村、修水县朱砂村、安福县洋溪镇等几十个偏远山区累计帮扶达到2780人次,帮扶青年鸡3.2万羽,农户增收367.66万元。

“一线生鸡”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磨炼、进步

2018年团队第一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在参赛期间向其他项目学习借鉴,不断充实和完善项目。学校支持项目工作,为团队成员提供住宿、饭券,解决留校难题。2个月的暑假,成员留下一起打磨项目,每天改进一点,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下乡实践,最后在学校支持及老师指导下,“一线生鸡 金凤筑梦”大学生扶贫创业项目在第四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银奖,得到国赛资格,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2019年再创佳绩,获得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及江西省金奖。有人曾问做“一线生鸡”项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团队成员都笑着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互联网+’这么好的平台,站到了一个峰顶,接触到的都是创业领域的精英,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学会了遇到困难仍要勇往直前,学会了团结合作。”


“曾经我一个人坐公交车给客户送土鸡产品,每天4-5个小时在车上,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孤独无助的。但每次产品得到顾客的好评,帮助农户多卖出一份产品,我的内心十分快乐,同时这也让我克服了晕车,并且为了方便日后工作,忙里偷闲考取驾驶证。”项目创始人罗小庆说。

前行道路“危”与“机”

在2018年,罗小庆作为公司法人,和团队成员成立了江西久姿贸易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江西莱瀚斯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年7月,团队在进贤县二塘乡新兴焦家租赁一块100亩的山林,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一个种养结合、休闲娱乐的“一线生鸡”基地,既能让公司有更好的造血功能,也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她说,刚来到基地的时候,草比人高,蚊子成群,叮得晚上都睡不了觉,天气热得只能在门口泥地里打地铺。现在的“一线生鸡”基地经过10个月的努力,背靠军山湖,环境优美,有着喂养土鸡的绝佳地理环境,拥有两个20亩鱼塘,有茶林、橘林、李子林、板栗林、柚子、稻田等等,有两个露营地,一个烧烤区,一个可容纳60人用餐的餐厅,为当地提供近100个工作岗位。疫情影响了她们产品的销量,在资金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时间建造基地,让它发生全新的改变。在这期间,罗小庆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当得知罗小庆一人在基地过年,不方便出门时,二塘乡徐轲廷书记十分关心她,隔三差五问她需要什么生活用品,经常给她带些肉、青菜等。4月,在大家的支持下,“一线生鸡”的产品终于又回到顾客们的餐桌,这是一场从未遇到的挑战,这一次她挺过来了。

有担当,成就卓越。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为小庆点赞

初心不忘,责任在肩。“一线生鸡”项目历经风雨始终不忘来时的路:项目团队不仅仅是在创业,更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亮眼的“鸡”先锋。多年来,团队成员肩负使命、奋力前行,通过不断帮助收入较低的农户致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助农效果显著,2019年“一线生鸡”项目通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从2200多个项目脱颖而出,成为“2019双创周”杭州主会场50个参展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高校项目。参展期间,李克强总理和项目负责人罗小庆握了手,国家政协副主席万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高教司司长吴岩为小庆点赞。罗小庆永远记住吴岩司长对他的的鼓励与肯定:“你作为一个普通院校本科的学生做这样一个扶贫助农、创新创业的项目,很了不起,做到现在这样的样子,非常不容易,我看你不应该叫小庆,要叫大庆”。


2020年9月22日,以“全面脱贫奔小康,喜庆丰收再出发”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举行,“一线生鸡”大学生助农创业团队受邀参加丰收节活动。


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在活动现场接见项目负责人罗小庆;江西省政府副省长胡强莅临“一线生鸡”大学生助农创业项目展位指导。

团队的责任与担当受到多方领导的肯定,让成员倍受鼓舞,他们保持项目初心,将乡村振兴作为终身奋斗的使命,在以后的创业路上力求卓越,永不言弃。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目前,“一线生鸡”品牌的土鸡有稳定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基地还新增了土鸭品种,开发了露营地、共享花园,养殖了鱼塘,还联络周边群众一起种植了柠檬柚、茶林、橘林、李子林、板栗林、柚子林、稻田等。


谈及未来的规划,罗小庆和团队充满信心。“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在创业助农这条路上,我们不仅初步实现了最初‘项目落在乡村一线、生活在乡村、发现更多的乡村生机’的目标,还带动了更多地区的农户增收致富。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尽一份力量,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2020年12月,罗小庆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坚定地说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当年红军从于都河畔出发,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保留了革命火种,作为新时代的于都人,‘一线生鸡’项目就是我的长征路,我要坚持走下去……”团队现有党员三名,其余成员也已递交入党申请书。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坚持不懈是“一线生鸡”团队对大家的承诺,坚守在乡村第一线,用年轻的臂膀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用一生去努力,用青春告白,为这一片红色土地的建设拼搏,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书写青春无悔的篇章。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红旗智援博士团扶瑶织梦——瑶族扶贫之路的先行者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贺州学院

核心成员潘水珍、仇广政、叶嘉乐、叶于桢、覃开狼、常天慧、郝铭扬、时辰婧、周越、王纪伟、雷蕾、陈金华、徐之龙、高凡、汪健

指导教师卢念念、江浩、朱晓佳、吴德峰、孔祥翔、莫涛、马小骅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及“社区治理奖”

11

红旅项目案例

扶瑶织梦

广西是瑶族主要聚居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54%以上,达149.4万人,位居全国首位。其中贺州瑶族人口约30万,占广西瑶族总人口的1/5。由于当地土地资源匮乏,瑶族人民长期以来居住在穷乡僻壤,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缓慢。瑶族聚居的深度贫困村是广西深贫地区的典型,例如,2017年底的统计显示,土瑶聚居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51.7%。


同时,瑶族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手工刺绣时间久、效率低,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封存在深山无法传播,传统高尖帽与现代审美标准不兼容,绣娘投入多回报少等诸多痛点。为推动瑶族地区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发展,留住瑶族的传统魅力,“扶瑶织梦”团队便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团队,“扶瑶织梦”团队从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入手,打造了“全国唯一瑶族元素IP库+非遗手工艺合作社+N个绣娘”的“1+1+N”扶贫模式。


目前,团队已建立全国唯一瑶族元素IP库,归类整理了1854类不同支系的瑶族元素纹样,并建立国内最大的瑶族服饰传习馆,馆藏963件原生态的瑶族服饰与饰品,以实物、影音、图像、书刊等形式详尽记录瑶族历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非遗手工艺合作社,统一回收绣娘绣品并建立计件付费制度,推动绣品回收实现产业化;对绣娘进行培训,整理出国内唯一全面瑶绣教材,工作室培养了技艺精湛且绣工匀整的绣娘637位,占贺州绣娘总人数19%,带动绣娘每年人均增收15000元。

同时,“扶瑶织梦”团队以实际行动积极落实广西教育厅高教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深入2020年全国52个、广西8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签订文化扶贫协议,把成功的文化扶贫模式带到这里,充分发挥团队学科专业优势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作用,持续开展“红色筑梦青春路,脱贫攻坚都安行”活动,在都安建立了“扶瑶织梦非遗+文创”产学研基地和国家非遗《密洛陀》传承基地,把临时党支部建立在创新团队中,持续开展非遗进课堂、文创产品开发、电商直播带货、支教扶贫、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公益直播带货累积观看量突破66万人次,累积带动1.2万人增产增收。

2020年8月21日,团队前往扶贫搬迁移民小学——城北小学进行“非遗进校园”教学帮扶工作,辅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时,得到当时在都安指导扶贫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的充分肯定。对于团队负责人、贺州学院2018级瑶族学生潘水珍的成长事迹,202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以《筑梦路上 脚步不停》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此外,项目还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旅游发展实施单位、联合国中国代表外官员办公用品指定供应商、广西民族博物馆伴手礼指定供应商等,与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共同建立国家旅游产品联合研发基地,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斩获全国金奖及“社区治理奖”!

如今,团队成立的贺州市汇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实现快速发展,年收入过千万元,并连续三年保持收入高速增长。面向未来发展,公司有着清晰的规划。2021年,公司将继续拓宽国内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在都安设立分公司,预计引入绣娘100人,实现区域联动,预计年收入达2000万元;2022年,公司计划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并开始拓展海外业务;2023年,公司计划收入达到6000万元,带动绣娘人数达1200人,人均每年收入增长达25000元。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扶瑶织梦”团队敢闯、会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未来,团队将继续保持一颗脚踏实地的心,心系瑶族同胞的福祉,在瑶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上继续勇往直前!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乡村CEO计划——稳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中国农业大学

核心成员吴一凡、陈邦炼、杨程雪、林晓莉、张瑶、张悦、刘奇文、王瑞

指导教师李小云、董强、宋海燕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

12

红旅项目案例

乡村CEO计划

随着各地脱贫攻坚任务逐步完成,如何稳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关切。有这么一群青年学子,他们着眼于稳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将国家战略需要与个人志向紧密结合,长期扎根乡村,陪伴式孵化乡村青年成为集体产业的CEO,带动村庄实现自主运营,他们就是中国农业大学“乡村CEO计划”团队。

“乡村CEO计划”团队秉承“以青年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建立现代认知,存续乡村价值”的宗旨,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创立乡村CEO孵化组织,加强乡村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出既身处乡村、了解乡村,又能有效对接城市、对接市场的乡村青年领袖,帮助乡村对接现代化,挖掘乡村资源的现代价值,在开发农村优势的基础上与城市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为城市提供优质和现代化服务的同时,又能基于乡村自身的逻辑让村民发挥主体性,将农村资源创造的收益留在乡村。

团队通过5年的驻村帮扶,摸索出了一套以赋能乡村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基金会等多方资源,建立乡村CEO训练营,采取理论案例学习、成功企业实习以及入职企业等方式,手把手将乡村青年培养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乡村CEO人才库,为打造乡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赋能。目前,团队已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河边村、昆明市麦地冲村、湖北恩施枫香河村等8个村开展工作,受益人数超5000人。

深入乡村,发现问题

五年前,团队成员跟随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小云教授以及董强副教授和宋海燕老师进入到了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的全国深度贫困村河边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为该村引进了以“瑶族妈妈的客房”为主体的休闲旅游经济、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产品的辅助性产业、传统种养业为基础性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使得户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0元提升至2019年的38000元。


但与此同时,团队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也发现,所谓的“产业兴旺”往往只开端于“产业引进”。仅仅停留于通过外部扶贫力量介入帮助贫困村对接和引入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保证在外部力量撤出之后该村仍然有能人可以进一步承接产业并实现自我可持续性的发展。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培育一批优秀的青年人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对接产业、实现自己运营产业,从“他治”转向“自治”。

公益创业,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创业团队成员们长期驻村调研,与村民共同生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出了培育乡村青年人才的公益创业项目“乡村CEO计划——稳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该项目解决了“如何将人才和收益留在乡村、激发乡村的价值和内生动力”的乡村振兴难点,通过三大机制,来实现村庄发展的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其一是方案定制机制,通过扎根式调研和专业背景设计因村制宜的发展方案;其二是资源整合机制,将政府、高校智库、社会公益、媒体和村庄等多元资源整合利用;其三是人才培育机制,实现365天全年驻村不间断支持乡村人才的培育。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创业团队的成员几乎是从零做起,手把手教授青年村民知识,帮他们一点点搭建与外界沟通和自我发展的桥梁。村内合作社管理要用电脑,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即使是最简单的办公软件也没有一个青年会用。于是团队成员开始从最简单的Word、Excel等常用软件教起。哪怕是很简单的东西,村民初学起来也很困难,如调整字体之类的基础操作,今天教了明后天就忘,但在团队成员的耐心教授下,最终村里的年轻人不仅学会了电脑,还训练出了基础的财务工作能力,从开发票到做账目,再到如何录入客人的相关信息。团队参与组织了6次乡村振兴国际交流班,架起国内外乡村青年领袖沟通的桥梁。现如今,河边村的青年CEO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够独当一面,河边村CEO周志学也登上新闻联播讲述他带领村庄发展产业的故事,远赴深圳等地分享和学习乡村发展经验。

目前,创业团队项目已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实施,累计实施客房服务餐饮、建房、农业生产、一对一定向培养等培训超万人次。团队成员帮助村内孵化CEO团体,支持该青年领袖团队成立雨林瑶家合作社,辅助他们对接村庄新产业,逐步激发村庄内生性动力与生态、文化、经济价值,仅2019年全村新产业总收入就超过120万元。该服务模式已被复制到云南昆明市六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当中,建成2个乡村青年创投空间,吸纳十多位青年成为乡村CEO,由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支付薪酬,带动广大农民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自主改造、自主创造行列之中。直接受益人数206人,间接受益人数高达4000余人。

这些实践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主流媒体平台如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道近百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评价该实验是“减贫的中国案例”,对创业团队成员长期扎根乡村开展扶贫实践的精神表示高度赞赏。

坚守本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创业团队成员们除了实践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还积极响应总书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立足自身专业,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理论相结合,为中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接力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实践,团队8位成员已产出9篇CSSCI论文,并参与撰写3本著作和6份乡村治理研究报告。他们共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三好学生等26项荣誉。

面对疫情,迎难而上坚守一线

除了投身乡村,通过创业项目孵化乡村CEO团队以外,“乡村CEO计划”团队成员们也积极回馈乡村。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团队湖北籍成员就地参与一线防控任务。此后,团队又深入农村,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地的影响,并与当地政府共同商讨发展规划以应对疫情影响。他们还在村内开办学习班,辅助线上教学,助力乡村儿童的成长。2021年4月初,瑞丽疫情暴发以后,他们也主动支援边境疫情防控工作。


创立乡村CEO孵化组织、建立乡村CEO训练营、孵化乡村CEO团队、打造乡村CEO人才库,“乡村CEO计划”团队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今后,他们将不忘初心,矢志前行,持续稳固脱贫成果,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携手更多的乡村青年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田野传媒

参赛届别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广西民族大学

核心成员谢国富、唐靖雯、杨彪、蒙黄宽、吴从林、黄世宏、周冠中、谢杰利、黄坚、韦艳金、胡月

指导教师李大庆、黄凯林、农政、陈德基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13

红旅项目案例

田野传媒

“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纷纷涌入“三农”领域的创业大潮,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田野传媒创始人谢国富,是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其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在国家及学校助学政策支持下完成学业。他是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梦想、敢闯敢拼的青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广西来宾当选调生,作为驻村队员投身到乡村振兴战场。在校期间,其积极关注“三农”,2019年响应“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号召,组建“田野传媒”,真正开始服务“三农”。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三农中小企业及组织有1200多万家,其中广西三农中小企业及组织有30多万家。而在广西三农中小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有自媒体。三农中小企业自媒体运营存在诸多痛点:一是认知不够,农村缺少自媒体,三农中小企业对自媒体使用率低,不能充分认识自媒体的变现价值;二是缺少“三农+自媒体”方案,无法将三农业务与自媒体有机结合;三是缺乏运营能力,面临运营成本高、内容生产困难、运营成效低等难点。


为了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自媒体运营痛点,促进“三农”快速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田野传媒”应运而生。

打破三农宣传束缚 实现自媒体有效传播

“田野传媒”以广西纤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为发展宗旨,以三农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为其进行自媒体平台的开发和托管运营的方式,打破原有三农中、小、微企业在宣传方面的束缚,拓宽三农中、小、微企业的宣传渠道,以最前沿、最精准的方式,使企业内容得到有效传播。


团队以微信公众号运营与开发作为基础服务,每月为客户推送推文;以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作为增值服务,宣传形式扩充为文字、短视频和直播;开展广告投放,在平台积累粉丝后,进行引流,为三农中、小、微企业提供广告服务。


2019年3月,公司正式成立,开展业务宣传,成为广西三农自媒体第一品牌。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2020年,开展产品品牌打造,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产品设计,强化团队建设,成为西南片区三农自媒体第一品牌。2021年,开发植入精准广告投放系统,深入全国至少30个城市推广业务模式,立志成为全国三农自媒体第一品牌。


如今,“田野传媒”已拥有三年服务经验,积累高校海量师生资源、校友资源,达成众多战略合作,累计写作6000余篇,拥有30万粉丝量以及5万家中小企业社群。

聚焦三农领域,打造专业平台

作为三农自媒体的领路人,“田野传媒”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

一是专注于三农行业。不同于其他自媒体托管运营公司,“田野传媒”只专注于三农领域的自媒体托管运营。项目已逐渐完善业务体系与宣传模式,通过前期在新农人企业的试运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探索出提升内容吸引力的方法,研究出能更好服务于三农中、小、微企业的模式,将平台打造成更专业、更精准的服务型平台。


二是积累了丰富的社群资源。“田野传媒”项目已脱胎于广西新农人社群,同时与广西新农人社群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社群里五万多家三农企业可直接对接、联系。团队将把新客户引荐到社群,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行业资源,为三农中、小、微企业搭桥铺路,扩大影响力。


三是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田野传媒”由新农人团队与学生团队组成,人力成本相对较低。项目经计算论证后,基础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服务费用将平均4000元/月的市场价格压缩到800元/月,与同行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同时,团队里有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与知识面上相互弥补,使生产的内容更完善、更精准。

帮助客户成长,推动行业发展

截至目前,“田野传媒”已重点服务40多家三农中小企业,帮助客户促销货值将近2500多万元,对接精准渠道资源1000多个,累计帮助企业拉动就业岗位5000多个,塑造了众多品牌案例。

“容县沙田柚产销平台”是广西容县金运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微信公众号,“田野传媒”帮助它实现了全国精准粉丝从0到1.5万的增长,合作商家从10家增长为50家,销售额从150万斤增长到350多万斤,其中电商销售从5万斤增长到15万斤,涉及果农2500多人,营业额从500多万增长到2000多万,累计提供长短期岗位将近3000个。

广西南宁益有香粽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河池东兰县(原来国家级贫困县),“田野传媒”帮助其将宣传关注度从1万提高到32万阅读量,帮助企业品牌升级为“那礼·壮家米食”,使其拥有100多社区团购合作伙伴,月销量达10万份以上,就业岗位由6个扩展至100多个。

广西醉甜美百香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田野传媒”的帮助下,开通运营旗下微信公众号——“广西百香果快讯”,助力实现种苗销售100万株,鲜果销售200万斤,果酱销售1000吨,果干销售200吨,实现年营业额4000万元,盈利400万元,拉动就业3000余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次,多篇文章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在互联网时代下,三农自媒体对“三农”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田野传媒”将继续拓宽三农中、小、微企业的宣传渠道,以最前沿、最精准的方式宣传推广三农企业,成为三农自媒体的引领者,不断推动“三农”快速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桂有佳园——田园综合体一站式市场服务先行者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桂林理工大学

核心成员许杰、缪林、贾金权、梁海清、刘哲源、刘泽华、楼玉洁、梁宝华、乔雨璇、谢丽莎、苏相丁、吴凌宇、刘妙荣、王浩宇、陈钱

指导教师马小龙、唐红兵、李雨、张萌萌、杨剑、覃泰树、邓炼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14

红旅项目案例

桂有佳园

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可现实中,许多乡村贫困,被迫成为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无奈之地。许多村庄人丁稀疏,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缓慢,村民大多外出谋生。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精神的号召下,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项目——“桂有佳园”团队不断通过头脑风暴探讨能够改变乡村现状的模式。团队发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田园综合体,在江浙等发达地区开始有了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家推动下,全国掀起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热潮。在地方建设田园综合体过程中,团队发现存在三产融合程度不高、重建设轻经营、人才流失严重、规划难以落地等问题,降低了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

在不断的研究与总结中,团队用学科交叉知识创造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服务模式,面向政府、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宣传服务、招商管理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妙方”中去,推出了田园综合体一站式市场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传承红色精神,筑梦华夏田园

“号召青年党员服务八桂乡村”是“桂有佳园”团队不变的初心。灌阳、阳朔、隆林、乐业……2017年10月,“桂有佳园”团队的田园梦从这里开始。

团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党员,传递“初心”接力棒,动员数百名大学生,夏顶烈日,冬冒寒风,调研上千个村庄,其中包括百余个贫困村,行程十万公里。团队立志让八桂大地皆成佳园,让祖国乡村处处有佳园,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勇于牺牲、勇于突破、勇于胜利的湘江战役红色精神的传承。

团队坚持致力于推动田园综合体市场化,田园综合体是“活的”、“有生命的”,最佳方案一定是最适合当地、最适合村民的,而宣传服务、招商管理更是助力规划生根落地、长足发展的。于是,团队专业交叉互补,综合学科(产业经济学、城乡规划、工商管理等)优势,扎根乡村,致力于提供田园综合体一站式市场服务,让发展有方向,让规划能落地。

产业助扶贫,佳园自有道

“桂有佳园”是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规划服务+宣传服务+招商管理”一站式市场服务的平台。规划突出团队专业交叉互补及低成本优势;宣传采取“线上线下+智能导览”的绘声绘色模式;招商依托高校MBA平台有效撬动社会资本。项目致力于打造八桂模式的田园综合体,创新性解决田园综合体“规划成本高、宣传不得法、招商引资贵”等创建难题,助力桂北革命老区发展。

在规划设计环节,扎根高校,组建“规划专家+大学生”团队,专家起到成果质量保障和智力支撑作用,大学生团队起到执行和调研作用。由于田园综合体内乡村数量庞大,专业交叉互补的大学生团队具有服务范围广、规划成本低的优势。同时与桂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中外建、上海东方建筑设计、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长期合作,以“产业经济学+城乡规划”为亮点,为地方政府提供质高价优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服务。2017年至今,团队已调研了62个县、300多个乡村,完成25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田园综合体规划。

在营销宣传环节,采取“线上线下+智能导览”的绘声绘色模式。田园综合体建成后,以“互联网+”宣传和“北斗+RFID”技术的智能导览机为特色,将前期规划赚取到的利润全部反哺宣传平台的搭建,为小农户的产品进行公益宣传,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线上方面,2020年上半年,团队通过抖音平台开展《大学生乡村网红代言人》专场直播260余场,为广西深度贫困区都安、大化、罗城、三江、融水、隆林、那坡、乐业八个县的芋头、芒果、花生、百香果、葡萄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行公益带货,直播场均约960+观看人数、520万+点赞量,自媒体粉丝总计20万+、点赞量80万+、浏览阅读量1400万+。线下方面,智能导览机已经申请11项软著和17项专利技术,获得北斗官方广西唯一授权;研制出10条田园综合体深度体验路线;举办了“向世界推荐宜居桂林——桂林大学生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活动,发动600多名大学生参与田园综合体公益宣传,系列活动得到CCTV-4、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报道,阅读量达110万+、转载量达800+。


在招商引资环节,依托高校MBA平台有效撬动社会资本。以桂林理工大学MBA资源为平台,通过在综合体内举办线下活动撬动全国MBA资源投资综合体内(加工厂、休闲旅游等)项目,解决田园综合体建成后普遍存在的“高质量建设、低运营效益”痛点问题,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团队联合MBA校友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商学院MBA山水赛,撬动40多家公司投资田园综合体项目,为桂林市阳朔县成功引资,撬动社会投入资金3000万。在2019年9月15日,团队与当地村委及18户人家达成合作协议,建设了6家民宿、1家展示中心。同时,撬动MBA资源在乡村建成芋泥加工厂、柚子加工厂、元宝山庄等,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以书信的形式对团队的项目成果表示肯定与高度重视。团队收到广西各市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办、村委会百余份感谢信,还得到国家发改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温州市农业局、宁波市农业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肯定,服务模式已在全国进行推广。

致力乡村振兴,佳园初心不改

作为优秀的田园综合体一站式市场服务先行者项目,“桂有佳园”项目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是让农民实现长稳增收,激励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田园综合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提升,防止农村返贫。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多数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缓解乡村空心化的问题。目前项目的服务范围覆盖了300多个乡村,为当地发展争取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服务的乡村农民年均增收4200元,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发展,总计带动影响45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拓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项目通过提供规划服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合理划分产业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道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带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大学生就业。田园综合体的建成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优化乡村风貌。项目通过宣传服务,以自身的创业经历为依托,宣传田园综合体内富有生机的经济环境与美丽宜人的居住环境,带动影响了大批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四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圆梦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项目除了规划与宣传,还通过招商管理,引入社会资本、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新时代青年,“桂有佳园”团队是一群上山下乡、追梦田园的新时代创客,立志传承湘江战役等红色精神。八桂大地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未来,“桂有佳园”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乡村振兴,服务于田园综合体,让八桂大地皆成佳园,让祖国乡村处处有佳园!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奋“豆”之路——挺起中国大豆的脊梁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东北农业大学

核心成员罗畅、靳松、陈琳、郭淼鑫、杨明宇、雷欣澎、褚世宇、任贺、徐绘茹、王越余

指导教师陈庆山、张鑫琳、胡振帮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15

红旅项目案例

奋“豆”之路

目前,我国大豆单产低、总产量不足。每年市场总需求量巨大,但是国产大豆产量低,种植收益差;优质大豆品种少;国产商品豆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年进口总量高达82.6%,其中超过50%依赖美国。同时,国际市场的不稳定严重影响我国的大豆安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最先打响的就是大豆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豆振兴战略,振兴目标确定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绿色发展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推广的支持力度。提升大豆产量和自给率,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战略目标,是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奋‘豆’之路”团队大豆研发技术国内领先。经过十年的刻苦研发,开发出高油分、高蛋白、高产量、大颗粒的东农豆,助力国内大豆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下发《2019年全省大豆扩种工作方案》,提出大力推广东农豆252、东农豆253等一批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奋“豆”之路的探索实践

“奋‘豆’之路”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发展战略定位,以“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忠实推动者”为愿景,以“贯彻国家三农政策,推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和谐”为使命,遵循“为农民创造价值、为大学生创造机会、为团队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高行动准则,推广优质大豆,加速东农豆252、253科技成果的转化。

东农豆系列品种由团队成员参与研发,陈庆山教授担任技术顾问,转化后的产品投入市场。产品投入之初,在林甸县进行实验种植,2018年实测东农豆252达519.2斤/亩,东农豆253测产400斤/亩,盐碱地达385斤/亩,并且大田种植的大豆蛋白含量达到42.47%,油分含量达到20.38%,实现了蛋白油份的双高突破。

如今,团队的业务范围包括批发兼零售大豆种子;农业技术咨询;育种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粮食收购等。团队已培育研发9个大豆品种,其中选育出的东农豆252、东农豆253品质突出。目前,团队已经发展成为集农作物种子研发、繁育、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团队,未来还将把优质大豆品种推广到全国。

奋“豆”之路的产品优势

“三高一大”,部分品种“高抗逆”,这是“奋‘豆’之路”团队所研发产品的独特优势。

东农豆252纯正品种种植,高产量、高油份、高蛋白、大颗粒。亩产最高可达519.2斤,产量比一般豆种提高近一倍;在蛋白质方面,东农豆252比普通大豆品种高出10%,可达42-43%;在豆子外观上,东农豆系列豆的体积比普通大豆大20%左右;同时,东农豆252油份含量可达20.38%左右。

东农豆253纯正品种种植,表现为高产量、高油份、高蛋白、大颗粒、抗盐碱。亩产最高可达400斤,比一般豆种高出近一倍的产量;在蛋白质方面,东农豆253,比普通大豆品种高出10%,可达40-42%;在豆子外观上,东农豆253的体积比普通大豆大20%左右。在抗逆性方面,东农253大豆具有高度耐盐碱性,可更好地在盐碱地上推广种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奋“豆”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东农豆252、253因其特有优势,尤其是东农豆253在抗逆性方面有出色表现,为苦受盐碱地困扰、遭遇收入瓶颈的低收入农民提供增收机会。


其中,东农豆252品种已推广至东北三省81个市县,推广面积达218万亩,累计产量56万吨,增产9.8万吨,累计增收3.9亿元。东农豆253种植面积44万亩,团队对接扶贫工作队40个,帮扶贫困户25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累计增收近5720万元。


团队通过技术研发、企业合作,为贫困户提供了新的增收点,东农豆系列品种配合合理正确的栽培模式,提高土地产量,实现增收。给予贫困户繁殖原种,通过企业以高于市场价0.3-0.5元/斤,加价增收贫困户繁殖的原种。团队掌握繁种技术,实现持续造血,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断做出贡献。

如今,团队已累计培育研发9个大豆品种,种植推广面积27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2.9亿元,帮扶贫困县9个,帮扶贫困户3400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1.2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210个。团队扶贫事迹也受到人民日报、黑龙江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基于团队近几年在大豆育种、产品推广、校企联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效,面向未来发展,团队拟扩大合作范围,让东农豆系列优质品种走出龙江,走向全国。2021年,团队计划成立公司,进行种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运营开发,稳步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品种升级拓展7个高产品种,利用3-5年时间落地转化,取得经济效益。2021-2025年,团队拟推广产品至黑吉辽、内蒙古、新疆5省。

“东农豆”系列优质品种为国产大豆的复兴吹响了集结号!未来,“奋‘豆’之路”团队还将继续铺就乡村致富路,挺起中国大豆的脊梁,不断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End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水产最强大脑”——智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厦门大学

核心成员陈佳、钱义洋、胡天宇、王昕健、缪春颖、林泓悦、宋亚威、叶晓毅、马泽蓉、吴志文、刘卓伦

指导教师林佼、方银水、袁飞、游伟伟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

16

红旅项目案例

水产最强大脑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水产总产量的60%以上,水产养殖规模庞大。然而受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的限制,产业升级陷入瓶颈,水产养殖病害频发、饵料利用率低下、对水体造成污染等,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疾病问题的频发;水产养殖模式、方式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以及机械化程度较低。市场上现有的水产养殖设备始终无法满足集疾病预防、监测和反馈为一体的多功能水产养殖设备需求,现有设备以传统养殖经验为主,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养殖方式、规模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项目——厦门大学“水产最强大脑”项目依托高校平台给予的水产养殖产业技术、设备支持,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解决了养殖产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了水产养殖产业链及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我国早日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项目团队深入福建、云南、广西等8省30余县市地区,了解当地水产养殖现状,建立水产养殖试点,与水产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并为当地养殖户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通过开设培训班的方式带动贫困地区水产养殖产能。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养殖模式、融合大数据物联网高新技术、建立示范性多物种养殖基地,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红船扬帆,助力梦想启航

2018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肆虐,养殖户血本无归,大规模对虾病害新闻刺痛了团队成员们的内心。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对虾养殖细节,团队先后前往龙海、诏安、宁德等地对虾养殖基地进行调研。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的水产养殖问题突出:或是缺乏科学规范养殖,或是经常因病害问题颗粒无收,而投喂方式不合理又带来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当地的养殖户一筹莫展。结合当前水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缩减、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技术落后的现状,团队认为,为水产养殖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红船扬帆,助力梦想启航

2018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肆虐,养殖户血本无归,大规模对虾病害新闻刺痛了团队成员们的内心。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对虾养殖细节,团队先后前往龙海、诏安、宁德等地对虾养殖基地进行调研。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的水产养殖问题突出:或是缺乏科学规范养殖,或是经常因病害问题颗粒无收,而投喂方式不合理又带来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当地的养殖户一筹莫展。结合当前水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缩减、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技术落后的现状,团队认为,为水产养殖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智慧养殖,加速产业升级

2018年12月,团队联合了厦门大学水声部重实验室开始设计并制作第一套智能水声物联网系统。这套系统的定位是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功能是监测水质和采集水声。2019年5月,团队正式将该套设备布置于漳州龙海的某对虾养殖基地。在第一期的试验过程中,系统实现了缩短养殖周期和监测对虾声音的预期目标。但也暴露出系统的一些问题,后续团队在第一套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并联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了第二套智能水声物联网系统。在漳州龙海白坑村的养殖项目,包含上千亩的虾池,实验池利用团队的产品成功实现了零发病率,并且让每只虾的成本降低了12%、年增收38%,人工成本降低了25%,实现了传统养殖设备无法企及的成效。

2019年7月,厦门汇听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法人为陈佳博士,公司成员均来自厦门大学在读的博士及硕士生,绝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科创项目实践和党建团建经历。经历过市场调研、财务融资、活动策划、技术升级等一系列挑战,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组织能力都越来越强。团队成员也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实现智慧养殖,助力产业升级,让每个养殖户不再为养殖发愁。

同心战疫,携手复工复产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江苏如东的对虾养殖生产工作,随着新冠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各地的复工复产工作被推上了进程。2020年5月,为了帮助如东的对虾养殖生产工作快速回到正轨,团队受邀来到江苏如东,不仅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用公司的系统提供服务,还深入当地的对虾育种基地,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对虾养殖方面,团队除了为与公司合作的养殖户继续提供疾病预警、智能投食等服务外,每天还定时抽取当地的地下水,通过公司采购的高精度水质分析设备,检测水质状况。此外,团队开发了一套水质数据显示系统,养殖户能够通过网页或APP随时随地查看当前的水质状况。在对虾育种方面,团队前往当地的对虾育苗厂,了解到对虾苗种在售卖过程中普遍存在计数难的问题。团队利用公司的现有技术积淀,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设计了一套自动虾苗计数系统,并应用到当地的育苗厂中,提高了对虾苗计数的准确度和计数效率。

2020年5月,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公司重新设计并制作了第三套智能水声物联网系统,该套系统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公司还设计了针对小棚养殖区域的自动投喂机,完善了投料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饲料的转换率。

不忘初心,投身乡村振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创业路上,团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年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作为一个绝大部分成员是共产党员的项目团队,在这个时刻更多想到的是承担一份责任,履行党员义务,用星星之火,帮助贫困地区的水产养殖户脱贫,做传承红色基因的“火炬手”。因此,团员成员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扎根田间地头,了解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团队走访调研了原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中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以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2020年11月均已贫困县摘帽),团队了解当地冷水鱼养殖存在的热点问题,并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施策,对不同类型养殖户进行分类,以他们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的就业培训知识,并且用低价、免费的形式推广团队的高新技术,给予贫困户学得会、用得上、看得见的实在效益,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而加快实现脱贫以及小康的步伐。

End

项目在落地的过程中扶贫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

一是联合多家公司,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班10余场,累计培训养殖户 300多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养殖模式。

二是项目研发的鲍鱼物联网平台帮助福建闽锐宝等多家公司,在福建省东山、漳浦、平潭、晋江等地推广。累计推广鲍鱼苗5000万粒,共计推广养殖1.6万亩,共有600多个养殖户参与养殖,累计新创产值3亿多元,助力产业升级。

三是在福建漳州龙海白坑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和江苏南通市如东县环农村南美白对虾养殖等养殖试点中成效显著。团队实现覆盖近18万亩养殖面积,带动就业近6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00余人,预计合作年产量近10万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5000万元。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团队的创业故事、扶贫经历、赛事表现与表彰获得了包括厦门卫视、东南网、今日头条、台海网、海峡导报、大闽创业以及厦门大学新媒体平台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

以创新动能带动创业,以扶贫作为可实现的落地途径,并且在创业和扶贫的过程中同时助力技术的创新,这更是一种科研创新的动力,从而真正凝聚成一股创新合力,创新、创业、扶贫三个齿轮牢牢咬合,稳步运转,正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青年创业者的激情与热情。未来,相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在智慧养殖这片蓝海中一定能够有所作为,传统水产养殖产业一定能够有所突破!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格桑梅朵·支教行——青藏高原文旅MCN公益项目

参赛届别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高校青海师范大学

核心成员袁锐、王顺珍、陈文鑫、杨怡雯、张婷、赵娟艳、马桂福、罗锐、才让卓尕

指导教师张明珍、周晶、多杰措

获得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

17

红旅项目案例

格桑梅朵

2009年,为助力青海省青南三州“两基”攻坚战、着力解决青海省青南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难题,青海师范大学积极践行师范教育的初心使命,开始了本专科师范生为期半年的青南少数民族自治州9县的“顶岗支教”,支教地区均为“两基”攻坚县,平均海拔3700米。2010年,服务于顶岗支教项目的青海师范大学格桑梅朵团队应运而生。


十年来,团队全程参与组织青海师范大学13984名师范生和386名驻县教师在37个县市、260所中小学校进行支教,受益学校历年累计2155所,受益人数近30万,受到了当地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青海师范大学置换被顶岗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为各州县置换脱产研修教师1148名,依托国培项目和省培项目,为州县培训骨干教师3200余名,招录函授教育学生1039名,社会教育学生600人,加强农牧区在职教师学历教育,通过函授教育和社会教育,促进了农牧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助力农牧区教师学历提升。

十年来,团队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走遍了青海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翻越了阿尼玛卿、翻越了海拔5700米的雪山,走访了最边远的青南地区小村庄,掌握了第一手调研资料。尤其是为了掌握支教的成效成果,2020年3-11月,团队面向全省教育行业开展支教在教育扶贫中的效果评价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青海省把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作为教育扶贫的一项举措,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也是拓宽教师补充途径,缓解高原中小学教师紧缺矛盾的制度创新,更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青海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调研中发现,青海各州县教育局认为顶岗支教发挥的作用非常好的比例达88.74%,认为顶岗支教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非常大的比例达80.62%,认为大学生顶岗支教是最有力的一项教育扶贫举措的比例达57.50%,认为大学生可以为教育扶贫做出贡献的前三项分别为乡村支教(70.62%)、持续关注精准扶贫的开展并在就业后尽个人之力展开教育扶贫(17.50%)、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宣传(9.38%)。参与调研中小学教师认为大学生前往艰苦的农牧区支教对教育扶贫有很大影响,可以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比例达44.05%,认为顶岗支教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了有效作用的比例达81.66%,认为顶岗支教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作用的前三项为可以锻炼大学生教学能力及助力职业生涯规划(74.68%)、直接缓解了师资匮乏的现状(56.95%)、可以给学校带来一些新生机(50.54%)。通过调研,在进一步改进师范生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生顶岗支教、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中基础教育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为青海省教育行政部门、青海师范大学提供了真实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十年来,团队围绕高原病防治、急救、民族民俗、民族文化、“四个熟悉”(即熟悉实习目标、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自己)等方面对支教学生进行培训,培训人次近万人;从人身、财产、交通、防盗防骗、网上借贷、性骚扰、草原常见病、牧区常见安全隐患等8个安全方面进行了梳理编制并不断更新《顶岗支教实习安全手册》,让实习师生时刻绷紧安全弦,让“安全第一”的意识深入人心,1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十年来,团队牵手社会教育机构,探索开发农牧区艺术教育课程,助力农牧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2016年,学校与北京乐平公益组织千千树合作,启动青海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升项目,为多个州县构建全面提升青海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活动方案。为学校对接北京著名的小橡树幼儿园、社会企业谷雨千千树教育公司、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等多家组织,开展专业领域合作,探索适合农牧区幼儿教师的培训课程体系及策略。

2020年,学校顶岗支教进入第三阶段,格桑梅朵支教服务团队的发展也同步进入第三阶段,团队在第二阶段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的优势,融合国家精准扶贫的理念,在“U-G-S”(即大学-政府-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政策环境下,利用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将团队顶岗支教服务活动进行拓展,打造MCN平台。充分利用支教期间的周末、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玉树州、果洛州的虫草假,开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短视频录制,使支教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服务于社会的相关活动进行结合,组织每年千名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推广青藏高原文化旅游等系列活动。

同时,2020年在支教团队中组建了覆盖全部支教县区的33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团队,开展政策宣讲、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探访革命圣地等活动,支教队员实践锻炼更加充分、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2021年“红旅”活动将覆盖全部支教点,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支教学生开展“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传播红色基因”活动。青海的山川河流、校舍街巷都留下了顶岗支教师生的足迹,同时青海师范大学的顶岗支教项目社会效益也非常巨大,多次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从最初服务于单纯的教育实习,到实现实习队员真正的顶岗、支教,置换在职教师培训,再到目前的拓展项目MCN,格桑梅朵团队一直在推动青藏高原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砥砺前行。未来,团队仍将不忘初心,持续发力“顶岗支教”,以新媒体优势大力推进支教扶智扶贫及特色产品推广,不断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青藏高原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End

来源:中国互联网十大赛交流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峥嵘岁月,初心不改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所以,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返回]